第二章 对岸的风景 (13)(2 / 2)
牛书贵的家和牛长江,牛群家一样到处堆放着棉花。今年的棉花大丰收已成定局,东厢房的棉花都快到屋顶了。牛长江听说牛书贵在家,就叫了牛群过来和牛书贵商量明天去供销社卖棉花的事。牛群说:“再不卖,俺家就都要在棉花上睡了。”牛长江也欣喜地说:“这就叫人勤地不懒。你们说这土地有多神奇。集体的时候亩产棉花二三百斤。再看看现在,实行了土地承包,棉花都要翻倍。我今天从供销社棉站路过,那卖棉花的车呀,排成了长龙阵。咱明天得早走,争取排个头号。”
到了后半夜,牛书贵就睡不着了,院子里天空的星星一眨一眨的。牛书贵刚开了大门,牛群和牛长江就来帮忙了。请来的拖拉机就停在门外,棉花早就装在了布包里,棉包打得瓷实,死沉死沉的。几个人喊着号子,往拖拉机上装。两个人往车上扔棉包往往很吃力,棉包上突然就多了一双手。原来老脏也来帮忙了,他用力托举着面包。夜色中牛书贵看清了老脏那张黝黑的脸,脸上不知什么时候,刮去了胡须,也不再那么憔悴。拖拉机一会儿就被装的山一样高,一根粗绳在车顶上扔来扔去,又喊着号子把绳勒紧系好。一家一车,等三辆拖拉机装好,天上的星星已经被东面的太阳赶跑了。车队终于开始行进,牛书贵他们都坐在拖拉机副驾上,牛书贵打头阵。由于车装的高,土路上有些晃动,速度就不敢太快。三辆拖拉机摇晃着走到村口时,枯心柳树旁几个起早下地的人们惊异的目光投过来。有人开始大声喊道:“哇,你们看呀,这么多棉花,他三家可发了棉花财啦,不出一年,这三家都会成咱村的万元户。”拖拉机噪音大,牛书贵只听清了“万元户”三个字,车队嘎嘎响着从他们身边经过时,牛书贵冲他们摆摆手。拖拉机都走出老远了,见他们还立在那里朝这边看。司机说:“还没走?”
“没呢。”牛书贵说。
司机就随口说道:“你看他们那眼神,八成是得了红眼病吧。”说完,他们爽朗的笑声和拖拉机的突突声交织在了一起,像一个个音符,在乡野的道路上流淌着。
接近棉站的时候,牛书贵就看到卖棉花的车辆从大门口排着长队。拐了好几道弯,一直到了大马路上。是事得讲个先来后到,他们的拖拉机只好在最后一辆车尾处停下来。马路边的一家小吃摊此刻正忙得热火朝天,几个人倒班儿到地摊上每人喝了一碗豆腐脑,几个烧饼。吃饱了饭,牛群望着长长的车队,叹息道:“你们谁有关系走个后门,省的在这里耗时间。”牛长江笑着说:“关系到有,小一点的官儿我认识镇长,比镇长再大的官儿就认得国家主席了。”牛群说:“县官儿不跟现管,谁要认识供销社主任就行,叫他搭句话,快点给咱过了称。”几个人正说着,牛书贵腰间的BB机滴滴滴响了起来。他摘下来看了一眼,说:“我好不容易请了一天假,赵四又叫我,附近也看不见公话亭啊。”牛书贵四处搜寻着电话亭,他走进棉站大门,门卫指着远处那排办公室说:“在这块地盘,除了主任办公室有一部电话。”推开主任办公室时,果然是外号“刘秃子”的刘主任。“刘主任,能借电话用用吗?”牛书贵说完,在镜子的一侧看着刘主任的表情。刘主任正在对着镜子专心致志的梳理他那仅有的几根秀发,从镜子里他看到有一个人已经跨进了办公室。他不厌其烦地说:“没看门口挂着牌子?这里是主任办公室,不是公话亭。”
牛书贵听罢,转身就走,随口道:“这个赵四,呼我也不分个时候,这前不着村,后不靠店的,叫我上哪里找电话。”牛书贵一肚子牢骚发泄着,刚要迈步,刘主任又叫住牛书贵,说:“慢着,你刚才说啥?赵四?你认得赵四?”
“认得啊。”牛书贵转过身,说:“刘主任,我就在赵四的公司干,这传呼就是赵四发来的。”牛书贵把BB机冲刘主任眼前晃了晃。(未完待续。)(未完待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