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1 / 2)
在爱丽莎和亚瑟所处的时代,已经有很多人看清了人类同盟制度的真面目,他们两个也不例外。
亚瑟因为看不惯特权阶层,不想与他们同流合污,也不想为他们服务,所以才不想加入军方的科研所。爱丽莎则是完全相反,她很羡慕特权阶层,想要加入他们,所以她才早早的参军,想要成为将军,加入特权阶层。
而在艾蜜和希娅所在的时代,人们还普遍认为人类同盟制度是拯救人类的唯一途径。艾蜜和希娅都是十六岁志愿参军,想要为人类的生存与繁衍出一份力。
这两个时代的人在思维方式上存在极大的差距,因此爱丽莎那句“人类同盟那一套只会让人心惊胆战,饱受压迫,根本就拯救不了世界”,在艾蜜听来有些莫名其妙。
不过艾蜜是个喜欢思考的人,还是个喜欢客观思考的人。她回忆了一下自己从出生,到参军,再到来到异世界之后的经历,发现爱丽莎说的有些道理。
在参军之前,父母和已成年的兄长们都在努力工作,可是不论身为自由民的他们工作的多努力,还是会让家人饿肚子。饿肚子的时候,家人们只能聚在一起忍耐,彼此说,要坚持,这是不敢上战场的我们,能为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做的唯一贡献。
艾蜜一家人的胆子都比较小,他们宁愿饿肚子,也不愿意上战场,这样的自由民在人类同盟中也有不少。后来艾蜜被学校的老师鼓动,脑子一热就报名参军,把家人吓坏了。
母亲劝艾蜜说,女孩子只要找个公民嫁了,多生几个孩子,就能得到生育补贴,今后就不会挨饿了。艾蜜却因为受到老师的鼓动,坚持要参军。
参军后的日子也不好过。在新兵营里要吃很多苦,进入部队之后就要吃更多的苦。新兵进入部队之后就是半个月左右的再训练,然后就会被拉上战场。五成以上的新兵会死在初战里,活下来的也要跟着老兵继续学习,直到成为老兵。
人类同盟军的部队每半个月就要轮换一次,每次只能休整不到半个月(上前线和下前线需要时间)。在经历半个月的苦战之后,基层部队的减员率通常会高于百分之四十,阵亡者中有一半左右是刚补充来的新兵,在回到后方之后,部队才会得到补充。
一旦战事吃紧,前线部队就会取消轮换,前线部队必须死战到底,直到战区指挥官决定放弃该段防线或要塞。艾蜜只服役了不到五年时间,却已经打了大大小小83场仗,战斗经验相当丰富。
可是在战场上,经验只能提高生存概率,无法百分之百的保住性命。在基层部队服役的人,没有一个敢拍着胸脯保证,自己能在下一场战斗中存活下来。所有人的压力都很大,在休整的时候,营区内经常会响枪,那是士兵或基层军官承受不住压力而自杀的枪声。
人类同盟打的基本都是防守战,至少艾蜜没打过反击战或进攻战。每次战败,都意味着耕地减少,会有更多的自由民挨饿。每当有产粮区沦陷,就会引发参军热潮。
其实艾蜜在服役的时候就想过,战场上的所有人都在拼死作战,所有人都很努力了,可是人类的生存空间为什么会越来越小?生存压力为什么会越来越大?人类同盟军的处境为什么越来越被动?我们难道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人类灭亡吗?
在那个时代,艾蜜听不到不同的声音,单纯的她根本想不到人类同盟制度里的两大口号都是骗人的。有时候她也会感到绝望,想要自杀。但是一想到只要自己成为士官,得到公民权,家人的日子就会好过一些,她就会打消这种念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