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八章 张兴的正面突破之举(1 / 1)

加入书签

企业转制、地方结构调整、城市大开发、职工下岗补偿,急需大量资金,张兴适时调整自己的施政方针,并很快见到成效。

张兴读经济学博士时,校长看他是个好苗子,着力培养他,极富远见地安排他担任面向社会成人的工商硕士班的班主任,同时让他在班上讲些专题,他又心领神会,热心张罗班活,密切学员之间的关系,正合学员们的心愿。报名参加这类班的学员,学习更新知识是第二位的,寻访知音结交事业上的战略合作伙伴才是第一位的。学员中除了少许政界高层人士,大多数来自于商界。张兴获得了意外的收获,使他在政界、商界积累了深厚的人脉关系。校长看他的班主任当的非常成功,又让他兼任下届班的班主任,放手让他去经营。这使他有了深入学习接触的方便条件。博士毕业后的他,依然同班上的学员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还不时借工作出行之便,联络加深感情。他自己体验到,人脉也是非常重要的资源。此时的他,不想通过高层的帮助突破地区发展的瓶颈,他自己结交的人脉关系开始派上用场。

张兴约请当初班上的商界巨子们,以同学会的名义召集到嫩水市,又特别请校长、导师前来坐镇,规格档次得到提升,学员们接到通知,欢天喜地报名参加,虽然免不了猜出他的用意,却也乐得相助,谁知道将来谁会借上谁的力呢。

张兴先领着学员们浏览市容,走访了一些大企业,让他们有了大致的印象,然后召开同学会。在会上,他做了个简短的开场白。无非是客套几句,然后便直奔主题。他动情地讲道,嫩水市也是国家的老工业基地,在建国初期。曾经为国家的工业化立下汗马功劳。在某些重要项目上甚至起到奠基性的作用,这里的广大职工付出了艰辛的努力。遗憾的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落伍了,发展滞后,体制转型慢、结构调整难度大、企业包袱重、职工下岗失业面大。现在,企业转制、结构调整、城市开发正处于攻坚阶段。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急需迈上新的台阶,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无奈当地资金大量外流,本地资金再生能力差,突破城市改革发展瓶颈急需外部注入大量资金。上边把我空降到这里,我个人也没有那个本事。现在把各位请来,一是帮助我支招。解开这里欠发达的纠结,不然我也不会惊动校长和导师;二是请各位学友有招的支招,有钱的出钱,一方面是扶持地方发展。这里的父老乡亲不会忘记你们,另一方面,也是支持小弟一把,我代表嫩水的父老乡亲先谢谢诸位。

会场气氛顿时热烈起来。经过会上会下一番复杂的沟通交流,初步确定了几十个注资改造企业和城市开发建设的大项目,资金总额达到几百个亿,创嫩水市有史以来最好的局面。

过去的几年,嫩水市因缺乏资金,企业转制举步维艰,几乎是企业转制方案一动,就要有响,所谓有响就是企业职工聚集上访,成了逢改必访,企业改制成了老大难动不得,一动就头疼,企业转制普遍处于胶着状态。张兴为了破解这个难题,除了争取上级支持之外,特别要求投资商,一定要做好原有企业职工的安置工作,人员争取通过再培训的方式就地消化,实在消化不了的,也要给予合理的补偿,并且强调补偿到位,以免留下后患。

在张兴的策划推动下,当地企业转制工作纷纷解套,遍地出现新开工项目,塔吊如林,预示着一簇簇高层楼群将拔地而起,市民欢欣鼓舞,城市出现发展的大好局面。

看着自己的工作开始显现出成效,张兴心中也充满了喜悦。看着眼前呈现出的一派喜人景象,他不免想起有次座谈会饭后,吴为私下对他说,象他这样年轻的空降干部,应争取快速通过,此地不宜久留,不可恋战。他暗笑这个吴为还是书生气多了些,未免杞人忧天。不料,一家大型企业在转制过程中果然出了问题。这家企业原来测算的改制成本申请重新补报,理由是原来的测算标准过低,其实就是对下岗分流职工的补偿费用,凭空增加了1个亿。张兴心里犯疑,这样的事情怎么还会出现失误。投资商同他不隔心,对他道出其中的秘密,说厂家与当地官员合谋,套取补偿资金。事实的确如此。原来工厂的负责人,平时捞惯了有机会就捞一把,看有机可乘,与特别知心的市里负责改制的部门领导密谋道,张兴只是一个空降干部,干出点政绩肯定脚底抹油溜了,他能弄来这么多资金,大干一把,咱们何不利用这个机会大捞一把呢,不捞白不捞、捞了也白捞、何必不来捞呢,别做那种后悔莫及的傻事。部门领导觉得不放心,说出自己的担心,怕事情操作泄密坏了前程。工厂的负责人说,尽管放心,包给我就是了。他采取虚报人数的方式套取补偿资金。这样的意识如同发酵一般迅速蔓延,形成表面上企业大转制、城市大开发,乘机大捞的意识不胫而走,如同传染病一般扩散开来。开发商反映,开发补偿支出存在巨大漏洞。张兴组织严查,发现国家投入的开发补偿资金至少多支出了十个亿,主要是负责开发工作的各级官员,采取虚增开发面积、虚调补偿标准的方式套取国家补偿金。张兴明白了事情真相大怒,要求市长亲自挂帅组织清查,一定要缴回流失的补偿资金。于是,设立清缴办公室,经过一番工作,只收缴回不足百万元。开放商明白里面的黑幕,告诉张兴,此类事到处都有,只是此地更加严重些。张兴想起读博时,有的同学说,越是贫穷落后的地方**越严重,而且用上孔子的话证明,恶居下流,众恶归之。他来后不久,就听下边基层的干部说,这里的人常常会因为一个月相差十几元的收入争吵得面红耳赤,有些人依然保留着记载家庭收支的习惯,细到每分钱都要记在家庭账本上。又想起有谁说过,前任市委书记来到这里不久,说这里的人,桌子下面放风筝,出手太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