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难道菩萨在打妄语?(2 / 2)

加入书签

“鸠摩罗什大师是从梵本直接翻译的吗?”略略停顿一会儿后,玄奘突然又想到了另一个问题。

“是的。”严法师很高兴玄奘把话题转到鸠摩罗什大师身上,使他暂时不用再回答哪个《摄论》译本更真更准确之类的头痛问题了。

“大师之父是天竺人,因此会梵语,”法师解释道,“大师一心希望东来传法,谁知在凉州一困便是十余载。不过在凉州期间,大师并未令时光荒废,而是学会了中原文字。正因如此,当大师终于被姚兴迎到长安,主持翻译时,才能将佛陀圣典译得这般简洁晓畅,妙义无碍。只可惜——”

他沉吟片刻,又深深叹了口气,道:“大师一生命运坎坷,虽有译经传法之弘愿,却直至天命之年方得实现。然毕竟年岁已高,虽有三千弟子相助,译出的经典,却还不到他所精通的十之一二。”

玄奘忍不住对这位前辈高僧心向往之:“若玄奘能够早出生几年,得见大师风范,从他受教,定会获益非浅。”

严法师笑了:“玄奘,我知你与佛有缘,何不再早生几年,若能亲见世尊,当面向他请教,岂不更好?”

“法师取笑弟子了,”玄奘一直因压抑而紧绷着的脸上终于露出了孩子气的笑容。

严法师眼前一花,对面浅笑中的少年是如此耀眼,令他于欣慰之中又不禁有些神情恍惚。想象着再过若干年,这个儒雅出尘的少年沙弥会变成什么样子?会是另一个罗什吗?

说到译经者对经书进行自行删减,天才的鸠摩罗什最为典型。

当年鸠摩罗什带到中原的经书并不是印度梵本,而是龟兹梵本。虽然也号称是梵本,但其中有很多单词并不一样。

罗什崇尚意译,在他看来,只要能将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意思对了就可,不一定非要按部就班地照梵本译出。

罗什在译《大智度论》时,除前面的三十四卷外,其余的都是节要;而翻译《百论》的时候,更是以“无益此土”为由,把整个后半部都给删掉了!

那么,“无益此土”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他觉得《百论》的后半部分,对中土没有什么益处。

这个有没有益处,由谁说了算?当然是由罗什说了算,中土僧人是没有多少选择余地的。

此时天已经快亮了,玄奘挑了挑灯花,望着烛光中的佛像,神往地说道:“弟子虽不能亲见世尊,但此生若能去往天竺,到那个诞生了佛陀的地方,学习真正的佛典,然后将它们携回翻译,或可解决因译本不同而造成的错误和矛盾。弟子有时想,也许正是这些错误和矛盾才造成了今日佛门中的这许多流派,也才有了这些年中原佛界的纷争四起。”

“去天竺?”严法师有些吃惊地看着这个小沙弥,似乎被他的妄念惊呆了,“玄奘,你可知天竺在何处吗?”

“弟子不知道,”玄奘说道,“可是依佛经记载,佛自西方来,只要弟子一直向西,定能找到佛国。”

法师苦笑,他知道这少年沙弥的个性是外表温和内心倔强,一路走到底的主儿,因而只能用些现实的东西来阻止他时时冒出的疯狂想法。

“你懂梵语吗?”法师看着他问,“或者突厥语?伊吾语?龟兹语?”

玄奘不觉愣住。

沉思片刻,他突然抬起了头,对严法师说:“自今日起,弟子便开始学习西域各国语言及天竺梵语。学成之日,便是向大师请辞之时!”

回到净土寺,玄奘觉得今天寺中的气氛有些异样。

玄明师兄一见到他就喊道:“玄奘师弟,你可回来了!你在外面都交的什么古怪朋友啊?神神道道的,赶都赶不走!”

“谁呀?”玄奘莫明其妙。

“就在大殿前面,你自己去看好了。”

穿过两重殿堂,果然看到大雄宝殿前的石阶上,一群僧人正围着一位蓬头垢面,衣着邋遢的术士。那术士翘腿坐在台阶上,旁若无人地喝着小酒。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占星家何弘达。

“原来是许居士,真是稀客!”玄奘走上前去,合掌打了声招呼。

“小和尚你可来了!”何弘达将酒壶往腰间一腋,站起身来,用手一划拉周围的僧人,道,“你们这儿的和尚好没道理,非赶我走不可!”

“那定是你得罪了他们。”玄奘笑道。

听了这话,周围有几个小和尚也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冤枉啊!”何弘达叫道,“你问问他们,我可是真心来投宿的,这里的和尚就是不许!还出家人呢,一点儿慈悲心都没有!”

“阿弥陀佛!”知客师父上前说道,“老衲已经告诉这位施主,最近很多居士来本寺修习,客房已经满了。”

“满了就不能挤一挤吗?”何弘达一指玄奘,“我跟这位小师父挤一间房,如何?”

玄奘觉得好笑:“贫僧住的寮舍里可不光我一个人,而是几十位师兄弟一起睡的大广单。居士来挤,恐怕不大方便吧?”

“切!小小年纪,还‘贫僧’呢,”何弘达不屑地嘟哝道,“你倒是说说看,哪里方便?”

知客师父显然从没见过这种硬要来借宿的人,一时性起,随口道:“柴房里无人,施主你看……”

“柴房就柴房!”何弘达倒是懂得顺杆爬,立即起身,提起那只脏兮兮的包袱道,“前面带路!”

众僧不禁目瞪口呆。

玄奘微微一笑,小声对知客道:“师父莫恼,这位何居士虽说脾气有些古怪,倒也不是什么坏人。他可能刚到洛阳,人生地不熟,又无处可去,咱们就帮帮他吧。”

知客叹了口气:“玄奘,此人方才说,与你是至交好友。可有此事?”

至交好友?我们很熟吗?玄奘呆了一呆,苦笑着摇头道:“师父莫误会,我们只是两年前在嵩山有过一面之缘而已。”

“这就好,”知客师父松了口气道,“听景法师说,此人是个占星家,与我佛门弟子一向不大对付,我观他此次更像是成心来捣乱的。”

“师父尽管放心,玄奘保证他不捣乱便是。”

晚课过后,玄奘来到柴房,笑问道:“居士住得还习惯吗?”

“习惯之至,”何弘达翘着脚睡在柴堆上,双手枕在脑后,夸张地说,“这份福气,皇帝也未必享受得到啊!”

玄奘微微一笑,走了进来,顺手拿起他的酒壶。

“哎,你拿我酒壶干什么?”何弘达起身要抢,玄奘将酒壶往背后一放,便让他扑了个空。

“我知道了,”何弘达笑道,“小和尚几年不见,长高了,长俊了,也长见识了。是不是知道酒是个好东西,也想要喝两口了?”

玄奘正色道:“居士若真心前来借宿,就不该将酒肉带入寺中。若是居士离了酒就不能过,那也没什么,出了这个寺门,本坊内就有很多客栈可供歇脚。若居士囊中不大方便,玄奘还可以跟大和上说说,接济一下也无妨。”

“能不能不那么麻烦啊?”何弘达小声嘟哝了一句后,重又躺下,悻悻地说道,“不喝就不喝!”

玄奘也在一个柴捆上坐了下来,看着何弘达明显消瘦的面容问:“居士不是一直在嵩山上观测天象吗?怎么跑到洛阳来了?”

“天机不可泄露,”何弘达神秘兮兮地说道,“山人掐指一算,就知洛阳是个遍地银钱的好地方,来这里是不会吃亏的。”

玄奘觉得好笑:“只怕你来迟了,洛阳遍地银钱,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现在可未必了。”

“不见得,不见得!”何弘达摇头道,“你这庙里的和尚一见我就往外撵,还不是怕被我抢了饭碗?”

“那定是你一身的酒气,惹人讨厌罢了。”

“你说什么?酒气就讨厌?天若不爱酒……”

“天应无酒星,”玄奘接过他的话道,“天地爱不爱酒我不管。总之,佛弟子不爱酒。”

“所以你们麻烦!”何弘达悻悻地说道。

玄奘见这个占星家的眼睛始终在自己手中的酒壶上打转,决定换个话题:“记得当初在嵩山之上,居士曾经说过,芒星孛出,主大凶。不知此次前来,是否是想到了什么破解的方法?”

“破解?”何弘达苦笑着摇头,“天劫已至,大家就只管等着应劫吧,有什么好破解的?劫若是能破解,那就不是劫了。”

“天劫?”玄奘皱起了眉头,“那居士到这里来做什么?玄奘还以为,你想出了什么好办法,来解救一方百姓呢。”

“我要有那本事,还至于……”何弘达说到这里便住了口,眼睛依然紧盯住玄奘手中的酒壶。

玄奘只当没看见,并不理会他的目光。

何弘达有些无奈,悻悻地说道:“我说小和尚,你们佛陀不是神通广大吗?有什么办法解救众生呢?”

“有啊,”玄奘很干脆地答道,“佛陀要众生遵守五戒、十善,奉行六般罗蜜,便可脱离烦恼的海洋,到达彼岸……”

“哈哈哈!”何弘达大笑起来,几乎笑出了眼泪,“这就是你们佛陀的好办法?如此说来,这佛法实在没什么大不了的!只会讲些三岁小孩子都会说的话。”

玄奘默默地等他笑完,看他把气喘匀了,这才平静地说道:“这没什么可笑的,三岁小孩都会说的话,可即使是八十岁的老翁,又有谁敢说自己能够做到呢?”

何弘达已经止住了笑,像看怪物一样看着玄奘:“小和尚,你觉得这可能吗?人人都奉守五戒,十善?”

“依现在的娑婆世界看,确实还无此可能,”玄奘道,“但佛陀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希望每一个众生都能够有机会与佛法结缘。这样,到弥勒菩萨下世为佛的时候,就可以做到这一点了。”

“弥勒下世?”何弘达再次大笑,“对对对,我想起来了!是曾经有那么几位自称弥勒转世的人在皇城外建国门前起事,夺取侍卫武器,杀死守城官兵,引起轩然大波!也就……三四年前的事儿吧,小和尚可知道吗?”

“知道。”玄奘黯然点头。

那是大业六年(公元610年)的正月初一,天还未亮,数十名身穿白衣,头戴素冠之人便焚香持花,径直来到建国门前。

城门守军以为是“佛祖降临”,忙不迭地跪下磕头。不料这些“佛爷”突然发难,夺了卫士的武器,甚至还想要冲进皇城,图谋起事。

当然,区区数十人就想起事成功,显然是个不可能的神话。当天,参与此事之人全部被抓获,洛阳全城立即展开了大搜捕,受牵连而获罪的达千余家。

此事对整个洛阳佛界影响极大,不仅那数十人全部被残忍地处死,而且还连累洛阳城各个大寺小庙,很多僧人居士受到牵连而被抓被杀。

直至今日,寺中诸僧提起此事,还有些人心惶惶。

“若非齐王杨柬刚好带兵路过此门,他们说不定就成功了!”何弘达摇头晃脑地说道,言语之间颇为遗憾。

“一共就那么几个人,怎么可能成功?”玄奘道,“白白搭上性命不说,还连累很多无辜者,横遭劫难。”

“不懂了吧?这才是佛祖下凡,普渡众生呢!”何弘达道,“你方才不也说了吗?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反正现在这世道,无辜者要想平平安安地活下去,只怕也不容易。劫难来了,谁也躲不掉!”

玄奘没有说话。

无论是何弘达还是玄奘都不知道,这个在洛阳发生的,看上去有点像闹剧的事件却是隋末农民大起义的有力信号,史称“建国门起事”。

何弘达深深地沉浸在这件事中:“我说小和尚,你说这事儿有意思不?当今天子自称菩萨戒弟子,成天价拜佛求神。可偏偏那些弥勒转世的菩萨不仅不理他的碴,还要起事反对他。也不知皇帝知道了,做何想法?”

玄奘叹道:“不管那些人的所做所为是对是错,有一点玄奘可以肯定,他们绝不是弥勒菩萨转世。”

“你这小和尚为何如此肯定?”何弘达斜着眼睛问,“莫非你有天眼神通?”

“这件事情闭着眼睛都可以想到,”玄奘道,“我佛是慈悲的,怎会用杀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那可不见得,”何弘达将身体往后一靠,懒洋洋地说道道,“或许佛陀改主意了,觉得如今这世道,靠慈悲已经无法解决问题,只好用杀人的了,至少可以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不是?”

“那是居士的想法,不是佛的,”玄奘目光灼灼地望着他道,“居士可知,真正的弥勒菩萨降世之时,这娑婆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何弘达被玄奘的目光所慑,神色顿时变得正经起来,一副洗耳恭听的模样。

玄奘道:“《佛说弥勒菩萨下生经》中说:尔时阎浮地。东西南北千万由旬。诸山河石壁皆自消灭……尔时时气和适四时顺节。人身之中无有百八之患……人心均平皆同一意。相见欢悦善言相向。言辞一类无有差别。……尔时阎浮地内自然生粳米亦无皮裹。极为香美食无患苦。……尔时人寿极长无有诸患。皆寿八万四千岁……”

“小和尚开玩笑吧?”何弘达笑道,“那时的人能活八万四千岁?”

“善业所感就是如此,”玄奘道,“那时人人皆奉守五戒十善,众生的共业会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而弥勒菩萨就是在那个时候降生下来,成为弥勒尊佛,度人无数。”

何弘达深吸了一口气:“小和尚,你这话听起来虽然邪乎,但我还真愿意相信是真的。要是连佛法都无能为力的话,这个世界就真没救了。”

玄奘点头道:“或许正如居士所说,佛法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是,有佛法在,总有一天,这娑婆世界会成为那样殊胜美好的世界;而若无佛法,只怕众生的业力会使整个娑婆世界都变成地狱。”

“就算你说得对。可是,那一天实在是太过遥远的事情了,”何弘达颓然叹了口气,道,“对于现在这世间的芸芸众生来说,有了佛法又怎样?你觉得现在这世界还不是地狱吗?”

玄奘默然无语——从小到大所见所闻,这人间就算不是地狱,也相差无几了。

何弘达又将话题转回那些冒充弥勒转世而被杀的人:“不管他们是什么人,我都认他们是菩萨!弥勒降世可能还早得很,大隋朝的气数却已经差不多了。”

玄奘吃惊地看着这个占星家。

何弘达也回望他道:“怎么,我说得不对吗?现在各地都是起事之人,难道它还有什么气数不成?既然有人造反都不怕,我还怕说什么?再者说了,讲这话的人又不止我一个,凭什么单抓我?”

“有人要抓你吗?”玄奘目不转睛地看着他。

何弘达赶紧捂住嘴,随即又不好意思地放下,然后冲玄奘神秘地一笑:“小和尚别害怕,我其实什么都没做,只不过就是过了过嘴瘾而已。再说我也没说错啊,谁不知道他杨广的登台是怎么一回事?弑父奸母,嘿嘿,好一个大业天子啊!这事……”

“居士可真厉害,”玄奘打断他道,“既然是逃命,还在净土寺里整这么大动静出来,官府里有很多人常来寺中烧香供佛,居士难道不知?”

“我知道,所以才会躲到这里来。”何弘达面无惭色地说道。

见玄奘面色不豫,何弘达忙又解释道:“我说小和尚,你别这样看着我好不好?山人能掐会算,做事绝对不糊涂!那些官府抓人,从来都是挨家挨户、挨个客栈地搜查,不会搜查寺院的。”

“一旦查了寺院,就会引起法难。”玄奘冷冷地说道。

“那帮弥勒菩萨都没引起法难,山人哪有这神通?”何弘达不以为然地说道,“小和尚,你别看当今皇上那么喜欢折腾,什么建东都、挖运河、下江南、征辽东……弄得是民不聊生。可邪门的是,他居然还是个信佛的!我猜啊,他大概是想学地藏菩萨庄严地狱吧。不管怎么说,只要他还在位,法难是不会有的!”

“庄严地狱?”玄奘皱起了眉。

“哈哈!小和尚听不懂了吧?”何弘达大笑道,“你上次不是跟我说什么菩萨要庄严地狱吗?我猜当今天子啊,就是想把这娑婆世界变成地狱,然后再把地狱整得气派些,比西天极乐世界还气派!这不就是庄严地狱吗?哈哈,真是天才啊!”

看到玄奘神色不悦的样子,何弘达赶紧收敛了笑容,干咳一声,解释道:“哎,我说的是当今皇上,可不是说菩萨啊,小和尚别听拧了。你别那样看我,我当然也知道,菩萨是慈悲的,他说的‘庄严地狱’肯定不是这个样子的。”

说到这里,他右手往旁边一伸,本能地做了个抓酒壶的动作,结果自然是抓了个空。

玄奘拿起他的酒壶,看了看道:“酒从口入,祸从口出。居士早点歇息吧,从今日开始,不必总想着过嘴瘾了。”

说罢起身而去。

“哎哎,别真把我的酒拿走哇!”何弘达追出来喊道,可是玄奘已经走的远了。

“还真是……说拿走就拿走了,”何弘达垂头丧气地回到柴房,坐在柴堆上小声骂道,“这小和尚,还一心修佛呢,一点儿慈悲心都没有!”

由于肚里没酒,虽然感到疲惫不堪,竟然睡不着觉,这位占星家就在柴堆上辗转反侧,唉声叹气了好一阵子。

正在度时如年之际,忽听到柴门“呀”地一声开了,紧接着,一股熟悉的酒香扑鼻而来,何弘达精神一振,一挺身坐了起来。

原来是玄奘,一手提着他的酒壶,一手拿了一只陶碗,来到他的面前。将壶中的酒倒了一碗,说道:“居士尽管放心住在这里,玄奘已经跟方丈说了,外面若有人问起,寺中僧众绝不会说出你来。居士既然没犯什么大事,过一段时间风波自会平息。这酒喝了伤身,对居士本就有害无益,何况又是在寺院之中。只是念在居士平日里好酒成癖,怕一时难捱,大和上这才同意居士每日里喝上一碗。”

何弘达心里感动,嘴里却说:“就算是有人说了,我也不怕!哎,我说小和尚,咱商量商量,能不能每天两碗?”

玄奘没理他,转身出了柴房。何弘达微微一笑,也不再多说什么,端起碗来一饮而尽,然后心满意足地在柴堆上躺了下来,很快便进入了梦乡。

也就在这一年,隋炀帝下江都巡视,征调徭役疏浚洛河。

按说将河道疏通对民生而言也不是什么坏事,但由于工期紧,摧得急,数万人不得不在皮鞭下没日没夜地赶工,很多人被活活打死、累死,洛河工地上尸积如山,每天都有人在此痛哭寻亲……

洛河疏通后,百姓们尚未松一口气,那位想象力颇为发散的皇帝却再一次突发奇想,竟然征集妙龄女子为他拉纤!

整个洛阳城顿时被他的这一想法搞得鸡飞狗跳,很多人家刚刚失去儿子,又要面临失去女儿的噩运,一时之间,家家户户哭声震天。

据说,为了不让杨广去江都,少林寺的几个武僧半夜悄悄潜到洛河边,在龙舟上放了一把火。

他们的想法很简单,龙舟被烧了,杨广就走不了了,然后可能会有所醒悟,呆在洛阳好好治理国家。

这是一座寺院,一群僧人,为挽救大隋王朝所做的最后一次努力。

这次努力失败后,少林寺对杨广彻底死心,从此转为支持反隋势力。

这天晚上,玄奘从白马寺听经回来,听到一个女子在街头抚琴而歌:

“我兄征辽东,饿死青山下。今我挽龙舟,又困隋堤道。方今天下饥,路粮无些小。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

这歌声凄凉婉转,听到之人无不黯然流泪,玄奘虽然年少,却也禁不住心中酸楚。

那女子后来被官兵们带走了,不知死活。众人说起此事,无不摇头叹息,唏嘘不已。

为防意外,很多家庭选择了离开洛阳,其中就包括林居士一家。

玄奘合掌向这好心的一家人告别,心里暗暗祝祷,希望佛祖保佑他们一家平安……

龙舟出发那天,几位师兄从藏经阁里硬拉了玄奘去看热闹。

只见龙舟巍峨,绵延数百里的浩荡船队压着洛河水缓缓行来。两岸,数千盛装女子手拉彩纤,笙琴乐曲飘荡在空中,宫女的胭脂映红了河水;岸上铁骑扬尘,旌旗蔽天盖日,那场面,真是说不出的气派热闹!

玄奘默立岸边,想起了疏浚洛河时工地上白骨累累的惨状,想起那彩纤女子的凄婉歌声,便觉得这份气派热闹之中有着太多的凄惨。

不知怎的,脑中突然冒出何弘达的那句戏言:“把娑婆世界变成地狱,再把地狱整气派些!这不就是庄严地狱吗?”心中忍不住一阵悲伤,转过身去,一言不发地走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