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大唐最西的城市(1 / 2)
在以后的路程中,玄奘小心翼翼地绕过了嘉裕关,并尽可能地避开官道和城镇,昼伏夜出,从最不易被人发现的荒僻的戈壁滩上行路。但他也不敢过度远离官道和驿站,以免迷失道路。
早在隋文帝时期,朝廷便在官道附近设立驿站,大约每隔三十里设一座驿站,以供给旅客食物和提供住宿。而在边关一带人烟稀少,路远难行的地方,驿站的作用更为明显。
驿站属于官方机构,必须持有官府开办的凭据方可入住。
对于此时的玄奘而言,这样的地方绝不是他敢靠近的,但这并不防碍他将驿站作为一个有效的地标来使用——远远地望一眼从窗口透出的诱人红光,确认自己没有迷路后,便悄悄远离,一头钻进风雪中。
就这样,玄奘与官道若即若离,独自摸索着向西北方向行进。
河西的夜晚,祁连如黛,戈壁黝暗。那山风尖锐刺耳,就像千万头野狼在齐声嗥叫,又似鬼魅在耳边轻声细语,令人茫然不知所在……
好在还有祁连山,这座高大的山脉依然不离不弃地伴随着他,像一条巨龙,始终绵延在他的左手边,且永远是一幅冷峻的表情。
对来自中原的玄奘来说,这是一片完全陌生的土地。从这里开始,他将一步一步走向未知。
尽管吉凶难卜,但他知道,这条路通向佛国,通向他心中的净土……
数日后,体力已严重透支的玄奘终于看到了一座城池。
城池不大,城门连同城内的屋舍都被一层厚厚的白雪覆盖着,远远望去,就像一个个连绵的小雪包,险些被他错了过去。
他知道那便是瓜州,大唐西北地区最后一座城市。
相传当年周穆王西巡时,西王母设宴款待,命仙女至天界采瓜。仙女回途路过此地时,不慎在云端摔了一跤,失手将天界的蜜瓜掉落。从此,蜜瓜便在此地大量生长,此地遂得名瓜州。
从瓜州往西便是玉门关,再往西去便不再是大唐的国土了。
也正因为如此,这座城市的重要性可想而知,西来东往的商侣都要在此补充给养,而这里的守军也会严密监视每一个进出者。
玄奘以前从未到过西域,只听说前面有沙漠有烽燧,道路复杂,别的,就什么都不知道了。现在,他站在城外的山坡上,看着城门守将依次检察过往行人的过所和公验,一时竟不知该如何是好。
不管怎样,他都必须进城。独自走过了千里河西走廊,眼下的他需要休息,需要为下一段路程准备马匹和干粮,还需要向当地人打听路况,了解下一步该怎么走,这样才不至于两眼一摸黑,遭遇许多意想不到的麻烦。
当然,若是能找到一个熟悉地形道路的向导,为他带路,就更好了。
问题是,这可能吗?
耐心等了半日,总算等到了傍晚守将换班之时,玄奘赶紧背起行囊下了山,乘天色昏暗守备疏松之际潜进城去。
本以为瓜州地处边关,又刚刚下过雪,定然十分冷清。进城后方知自己想错了,这座小小的边城竟是极为热闹,城中居民除汉人外,还有突厥人、高昌人、以及各种杂胡。一条长长的主街贯穿全城,街道两边店铺林立,人来人往。
由于朝廷下了禁边令,很多原本往来于丝路上的商队现在不得不在此停息下来,等待着边关局势的明朗。以前他们大都风尘仆仆,牵着骆驼马匹,驮着绢帛布匹、茶叶瓷器、皮毛香料、颜料珠宝,步履匆匆地走过长街。而现在,暂时安顿下来的商旅们便在这条大街上开起店铺,就地做起了生意。
瓜州市场上集中了中原的丝绸、于阗的玉石,以及来自西域各地的毛皮、胡麻、蚕豆、石榴、大蒜、葡萄、苜蓿等物,被誉为“天马”的大宛马、乌孙马,都可以在这里买到。还有人拿中原的蔬菜来换这里的椰枣,据说,越是干旱地方出的椰枣,越是甜得厉害。
小小的瓜州城,在政治军事上风声鹤唳之际,在经济上反倒呈现出一派繁华之象。
玄奘现在就行走在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街道上的积雪早已被无数双脚踏成了烂泥。
他的身上还有一点盘缠,眼下首先要做的就是买一匹好马。
瓜州有很多贩马的商人,因为当地生长着胡杨、椰枣和大片的牧草,是个牧马放羊的好地方。
眼下因为禁边之故,马匹的价格涨了不少,马行的生意也都不错。
玄奘挑选了一家看上去挺大的马行,迈步走了进去。
老板很热心地迎上来,扬着笑脸问道:“这位师父,可是来看马的?”
玄奘点了点头。
老板一脸殷勤地笑道:“师父可算是来对地方了!咱们这里可是全瓜州最大的马行,什么好马都有!我这就带您瞧瞧去!”
说着话,便将玄奘领进了马厩,老板指着那一匹一匹的马,不住地夸口说它们是多么的精壮。
“师父您看看这匹,多壮实!用来耕田犁地再好不过了,比骡子都能干!还有这匹,虽然矮小,但是腿粗,能负重,驮多少货都不嫌累;您再看这匹,别瞧它瘦,跑起来又快又稳当,性子还机灵,若是牵出去打仗,保管立功……”
看着那一匹匹毛色俱佳的马,玄奘不禁又想起了小白龙,想起了乌骓,心里一阵痛楚。
“贫僧是买来走路的。”他说。
“原来师父是要出行啊,”老板恍然道,“但不知是走长路呢还是走短路?您跟我说,我替您挑好的!”
玄奘愣了一下:“这有分别吗?”
“当然有分别了!”老板叫道,“有的马跑得快但无法持久,适合短途;有的马耐力足却不是太快,适合长途;还有的马浑身都是劲儿,适合行李多的。您瞧,就是这种,两匹马驮的东西顶得上一头骆驼,交的税可少多了,那些丝绸商人就喜欢这样的,要不是朝廷禁边……”
“贫僧要一匹能走长路的,最好能走沙漠。”玄奘道。
“走沙漠?”老板停了下来,有些惊异地看着他,“师父莫不是要西去?”
“正是。”
老板眼中露出惊羡的目光,不住口地赞叹道:“师父您可真是不简单!现在众多商队都因禁边被困在了瓜州,您居然可以获颁过所,厉害呀!”
玄奘沉默了一下,小声问道:“如果……贫僧没有过所,檀越可知有什么出关的路线能够避开守军吗?”
“啊?!”老板大叫一声,倒把玄奘吓了一跳。
“师父您不是开玩笑吧?”他瞪着玄奘问。
玄奘没有说话,心里有些后悔,不该跟这个一惊一乍的老板打听事儿。本来觉得他挺健谈,又是卖马的,想必跟各种远行商队打过交道,可以从他这里了解一些西行路线,谁知这么不禁吓,嗓门还大,真是要命了。
可惜现在后悔也晚了,就听这老板咋咋呼呼地说道:“你想避开守军?别逗了!要有能避开守军的路,那大唐还不得让突厥人给打成筛子?”
玄奘想尽快结束这个话题,正要开口说些别的,谁知这老板却又热心起来,拉着他的衣袖道:“师父,您跟我来,我摆给您看。”
“如今突厥人闹得正凶,边境全关闭了,私自越境,那可是死罪……”老板嘴里嘟嘟囔囔地,将玄奘引入马厩旁边的一个小木棚里。
然后,他从地上拣起几块小石子,很内行地摆了起来——
“师父你看,从瓜州西行,有两条道路可以走,一条是北道,一条是南道。
“南道由瓜州到敦煌,从敦煌过去,经鄯善、于阗,折向西北到莎车,然后从那里越过葱岭,便是西突厥的天下了。西突厥的可汗叫统叶护,听说是个了不起的人呢,他占的地盘可比颉利大多了……”
老板自顾自地喋喋不休,玄奘却只关注路线的信息,默默地在头脑中勾画着……
“过了葱岭再往西去,全是统叶护的地盘,这其中的具体情形我就不太清楚了,想来差不多该到天尽头了吧?而且这条道路艰险难行,商旅稀少得很。”
“那北道呢?”玄奘问。
“北道由瓜州向北到伊吾,”老板一边摆石子一边说道,“绕过高昌后沿天山北部西行,经屈支到疏勒,由疏勒越过葱岭,再折向西南,就又到了统叶护的地盘……嘿嘿,我虽然没去过,但知道那些西域胡商大多走的是这条道,想是这条道上的国家都很有钱吧?”
“如此说来,北道更安全些,”玄奘沉吟道:“贫僧道路不熟,又单身西行,便走北道好了。”
老板笑着摇头:“师父你说得轻巧,却不知这北道也不好走得很呐!别的暂且不说,就光是出瓜州这段路,就难!”
玄奘抬眼看着他:“此话怎讲?”
老板继续在地上比划:“从瓜州向北行五十多里,有一条葫芦河,上窄下阔,水深流急漩涡多,根本就无法行船。只有一座官桥,通往玉门关。桥头有重兵把守,没有过所,那是决计过不去的!”
玄奘听了也觉得麻烦,他犹豫着说道:“只是一条河而已,总会有别的办法可以过去吧?”
老板道:“就算你有办法过河,对岸不远就是玉门关,一样也得受到盘查呀。”
玄奘不禁皱起眉头,沉思起来。
那老板又看了玄奘一眼,笑道:“我说这位小师父,你买不买我的马无所谓,我顶多也就少挣俩钱儿。但俗话说,人命关天啊!有些话还是跟你说清楚的好。我瞧你一个出家人,单身在外,又生得这般娇嫩,如若西去,十有八九会死在半道上。还是趁早打消了这念头吧。”
玄奘心中叹息,为什么所有的人都认定我会死在半道上呢?
“多谢檀越提醒,”他不想在这个问题上多做纠缠,继续问道,“是否出了玉门关就算成功出关了呢?”
“你还真以为你出得了玉门关哪?”老板惊叫道:“那可是西行的必经之路!好好好,就算你有本事,能绕开玉门关,前面还有五座烽火台,一直通到沙漠里!这些烽火台依官道而设,每座相距百余里,驻扎在那里的可全是身经百战的勇士!一旦发现偷渡出关者和入境的奸细,当即乱箭齐发,哪怕你是佛陀再世,也管教你变成刺猬!”
“那么……”玄奘徐徐问道,“能否避开这些烽火台呢?”
“避开?”老板瞪大了眼睛,“可以啊,当然可以!如果师父你已经修炼到了不用喝水也能活下去的地步,那就可以!”
“此话怎讲?”
“师父,你是不知道啊,过了葫芦河,再往前,方圆七八百里,就只有那五座烽火台附近有水,其余地方别无寸草!”
玄奘沉默了,思虑良久,又接着问:“那,要是玉门关和五烽都通过了呢?”
其实他自己也清楚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还是继续往下问。常言道,一客不烦二主。这个老板看起来很熟悉这段路,向他多了解些情况,总是好的。
他可不想再找第二个一惊一乍的人问路了。
“通过了又能怎样?”老板道,“前面的路只会更加难走。”
“更加?”
“过了五烽再往西,南边的山地,北边的草原,全被东突厥的骑兵占领,大唐正准备跟他们交战呢,师父您这个时候过去,一但被抓,可是好耍的?”
玄奘点点头。他想,这大概就是当今皇帝不批准他西行的理由吧?
“所以师父您还是听我一言,别过去的好,”老板好言相劝道,“可别还没走到西域,就被那些天杀的突厥人抓住,绑在铁架子上活活烧死,然后把你的头盖骨做成酒杯,把烤熟了的肉吃掉。”
玄奘倒没在意这段恐吓,他的目光再次落到老板摆在地上的石子阵里:“山地和草原中间没有突厥兵吧?”
“没有!”老板爽快地回答,“因为那里是一片被魔鬼下了诅咒的地方!”
玄奘抬起头来,目不转睛地看着老板:“莫贺延碛?”
“没错!”老板道,“八百里的大戈壁!师父您最好别打那里的主意,可邪门了!白天会把人晒晕,晚上能把骨头冻透。无水无草无生灵,还时不时地听到有鬼哭狼嚎!这可是真的,我在这里经常听说,有好几百人的大商队,连人带牲口,整个儿地都被活埋在沙石下面!你一个人过去,那不是找死吗?”
玄奘听后默然无语。
“老板人呢?买马啦!”门外突然传来一声呼喊。
“来啦!”老板赶紧答应,站起身来,口中还在絮絮叨叨,“再说了,就算这大沙漠也被你闯了过去,那也只是到了伊吾。再往前去,路还长着哪!”
他一边说一边往外走,讲到神秘处,不禁压低了嗓门:“听人说啊,打葱岭往西,什么邪门的东西都有!比方说,有一种长着狗脑袋的人,说话的声音就像狗叫一样;还有一种鸟,巨大无比,能把大象抓起来,活活摔死!”
“这怎么可能?”玄奘起身笑道。
“有什么不可能的?”老板瞪起了眼睛,“师父您别不信,好多打西边来的商人都这么说,神着呢!”
玄奘没再说什么,在中原人以及河西商旅的心目中,西域本都是妖魔鬼怪住的地方。当年法显大师在西行取经的路上就曾说过,一出玉门关,附近就有恶鬼。特别是沙漠中的妖魔鬼怪,常有迷惑行人者,以把他们引入死亡之渊为乐事。
西域尚且如此,更不用说葱岭以西了,在很多人眼里,那根本就是个传说中的地方,百鬼夜行在那些国度里是常有的事。
“再说了,”老板还在往下说,“眼下天寒地冻大雪封路,师父您就算真的要西行,也得先在这儿住上一段时间,等来年开了春再走。”
玄奘望着马棚外被践踏成泥的雪,犹豫着。
“噢对了,”出门前,老板又想起什么似的,转过身来,“还有啊,看你是个出家人,我还得再提醒你一条,在西域,凡是有水的地方必有狼。”
玄奘回过神来,合掌道:“多谢檀越提醒。”
能不能走得出去暂且不说,马还是要买的。于是玄奘也走出了这间木棚,再次将目光投入到马群中。
看着一匹匹毛色各异的健马,不知怎的,玄奘竟想起了在骊山上,何弘达对他说过的话:“从星相上来看,你骑的是一匹红马。”
他原本不信这话,但小白龙和乌骓的遭遇让他心有余悸,那个占星家有点邪门!于是,他竟不由自主地把目光投向了红色的马。
可惜这里的红马不是太多,玄奘刚挑了一匹看上去最结实的,老板便在后面赔笑道:“实在不好意思,师父。这马刚才已经有人预定了。”
玄奘又去看另外几匹,结果不是太瘦就是太老,要不就又太嫩,总之都不适合长途跋涉。
在马棚里转了一圈后,他突然觉得自己很可笑。
我这是在干什么?我是佛陀弟子,千里迢迢只为求法。一个占星家的话,至于这么当真吗?
最终,玄奘看上了一匹栗色的小马,这马的年纪只有四岁多,牙齿尚未换齐,距离成年显然还差着那么一点儿,但身材却已经很高大,长腿修身,毛发油亮,显得极为健朗,应该是个能走远路的吧。
玄奘把手放在马背上,用力一压,小马昂首挺立,纹丝不动。
他满意地拍了拍马颈,说道:“就这匹吧!”
“师父真是好眼力,这可是正宗的大宛良马。耐力持久,百里挑一!”老板一面帮他搭上鞍鞴,一面恭维道,“这匹正值青春年少,好好调教调教,最适合长途跋涉了。”
见玄奘仍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老板又好言相劝道:“师父啊,依我看,您还是尽快找座寺院住下的好。这西行之事可一定要三思,根本就行不通的!搭上自己的性命不说,就连这匹好马也都得跟着糟殃啊。”
“多谢檀越提醒,贫僧知道了。”玄奘淡淡地说着,牵马走出了这家马行。
雪又落了下来,街上的行人少了许多,整个城市的道路都被一层厚厚的积雪覆盖着,使人难以辨认哪里是路,又通向哪里。
玄奘抬起头来,深深吸了几口夹带着雪花的清新寒冽的空气。
适度的寒冷让人清醒,他的头脑很快便冷静了下来。
显然,那位好心的马行老板说的都是实情,不管这实情听起来是多么的令人绝望。现在,他必须仔细考虑一下,接下来这段凶险的路程该如何去走。
然而,还没等他理出头绪来,两名身着戎装的士兵已经挡住了他的去路。
“大师刚到瓜州吧?”士兵毕恭毕敬地施礼道,“我们刺史大人有请。”
玄奘苦笑,想不到自己前脚刚到,后脚就被当地官员发现了行踪。
瓜州刺史复姓独孤,单名一个达字。与那位喜欢玩鹰的凉州都督不同,独孤达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由于瓜州地处偏远很少有高僧游历至此,所以当他见到这位气度不凡的年轻僧侣时,心中的欣喜竟远远多过疑虑,特别是得知对方竟是从关中繁华之地远道而来,更是立刻便有了供养之意。
刺史府中,玄奘面对桌上丰盛的斋食,有些犹豫。
这位刺史大人既不问他是谁,为何而来,也不管他有什么打算,甚至连度谍都没说要看,似乎只是把他当作一位普通的云游高僧来供养。朝廷的“禁边令”他是真不知道还是装不知道?自己又是否应该接受他的供养呢?
“大师云游至此,真乃我瓜州之福啊,”独孤达热情的话语打断了他的沉思,“僻野荒地,比不得关中平原那般富庶,只预备了些山蔬野食供养大师,实在是不成敬意。”
“阿弥陀佛,”玄奘忙合掌道,“大人太客气了,贫僧实难承受。”
独孤达满面春风,哈哈大笑:“大师不必过谦,达最近也在读经,有些疑问正要向大师请教呢。”
“不敢,”玄奘道,“大人请讲。”
就在这时,一个小吏走了进来,递上一份文书。
独孤达也不在意,只是简单地瞄了一眼,就放在一边,对那个正打算离去的小吏说道:“李昌,你来的正好,我正要向这位长安来的大法师请教佛法,你也是个信佛的,就呆在这里,一块儿听听。”
“是,大人。”那个叫李昌的小吏垂手道。
玄奘有些惊讶,看来这位瓜州刺史果真是个佛子,竟对一个同样信佛的小吏视若知己。
他冲李昌点了点头,便又将目光投向独孤达。
独孤达道:“弟子最近正在读《金刚经》。经中云:‘一切法皆是佛法’,就是说凡事不必太执著。又说:‘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岂不是说,佛法根本就是虚幻的,无论法与非法,均当舍弃了?”
玄奘反问道:“大人可知何为执著?”
“达不知。”
玄奘又看看李昌,李昌茫然道:“执著,那不就是犯倔?”
独孤达“扑哧”一声笑了出来。
“李居士说得有些道理,”玄奘笑道:“初学佛之人常常执著于‘不要执著’这句话,却又不明白什么是执著。《圆觉经》里说:‘空实无华,病者妄执’。说的就是执著。错误地认同那些本来没有的东西,便是执著。”
看到独孤达和李昌都在点头,玄奘又接着说道:“我们学习佛法的过程,就是远离妄想执著的过程。佛为我们开示了种种法门,都是为了破除这份执著。可是,如果我们认为所谓不执著便是对佛法本身的放弃,这同样是一种妄执。”
独孤达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道:“法师说得不错,达一直在读经学法,突然看到‘不执著’这三个字,又说真正的佛法并非经中的文字,我还以为那些经典什么的都不要学了呢。”
玄奘道:“经典都不要学了,如何找到修行的方向呢?不错,经书只是文字,不是真正的佛法,这就如同地图只是一些墨线,不是真正的地形一样。可是,如果一个人迷了路,他定会寻找地图,细细研究,好找到正确的方向。如果这时过来一个人,对他说,‘你不要执著于地图,那不是真正的地形。’大人认为,这样的建议有意义吗?”
独孤达和李昌都笑了,李昌大声说道:“当然没有意义!只有对地形了如指掌了,才能不执著于地图。比如我从小在瓜州长大,在这方圆百里之内办事,就从来不需要看什么劳什子地图!”
“正是,”玄奘道:“学佛也是如此。有的人慧根天成,仅凭着一句话、一棵草、一盏茶便能开悟,于是别人就以为经典无用。殊不知那是因为他已于无量世中深入经海,今生所需要的无非是一个提点,一个标记罢了。就像居士在熟悉的地方不再需要地图,只需看到一棵树、一间土屋便知道自己回到瓜州了一样,完全是个人的造化。可是我们多数人没有这样的造化。如果对于佛法的道理还没有弄清楚,有人却告诉你,不要执著于经典,不要执著于文字,这样的建议是否有益呢?如果我们对佛法所开示的很多东西尚未明了,却因为一句‘不执著’,而不去研究、学习经典,就如同我们尚在迷路,却扔下了手中的地图一般,那不是很危险吗?”
“那样就容易误入岐途了。”李昌大声说道。
玄奘惊讶地看了他一眼,道:“李居士说得甚是。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就是说我们有错误的见解、妄执,必须放下。而如果我们没有这种执著,世尊是不会让我们去放下什么的。”
“是啊!”李昌又插口道:“我也正觉得奇怪呢,世尊要我们不执著,那又为什么要讲戒律?我本来还在想,这倒挺好,什么都不执著,我们对戒律也可以不必执著了。”
“对于戒律,我们真的已经做的很好了吗?”玄奘问道。
见独孤达和李昌都不作声,玄奘接着说道:“如果我们对于戒律尚未很好地实行,连重视起来的习惯都还没有。又如何能算得上执著呢?”
独孤达捋着胡子默默点头。
“回到大人方才所说的问题,”玄奘话锋一转,又道,“《金刚经》云:‘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句话并不是说,佛法是虚无的。恰恰相反,是说佛法是一条船,能够搭载我们脱离生死轮回的漩涡而到达彼岸。那些已经解脱已经上岸的阿罗汉等,自然不需要再将船背负在身上了,可是如果我们这些还在生死海中挣扎的人,也将船只抛弃的话,我们又依靠什么来到达彼岸呢?”
“大师讲得真好,”独孤达由衷地钦佩道,“听大师这番话,弟子实有醍醐灌顶之感。”
“贫僧不过是随缘讲说,”玄奘淡淡笑道,“大人能够读经学佛,实为累生累劫之善根。”
说罢,他又将目光转向李昌:“这位李居士宿植慧根,悟性极佳。”
听了这话,李昌咧着嘴笑了起来。
三人谈佛论经,不觉已到傍晚,独孤达高兴地说道:“大师来咱们瓜州,不管是云游也好,讲经也罢,有什么需要尽管说来,弟子自当尽力为师办到。”
李昌也在一边连连点头,目光中透着恳切。
玄奘道:“多谢大人,贫僧只是小住几日便走。”
“何必急在一时呢?”独孤达急道,“不瞒大师说,咱瓜州也算是个宝地,平常也经常来个西域大德,传法讲经。只是最近边境不宁,这才少了许多。弟子这几天正琢磨着,上哪儿去亲近善知识呢,大师就来了,真是佛祖慈悲啊!大师就多住些日子再走吧。”
玄奘默然不语,他没有过所,没有向导,就算是想要早走,只怕一时半会儿也走不了。
见玄奘不说话,独孤达只当他同意了,不禁欢喜道:“那么大师就请住在这刺史府里吧,弟子叫人收拾几间干净屋子给大师住,也好随时请教。”
“不敢劳烦大人,”玄奘赶紧说道,“贫僧还是习惯住在寺院里。”
“这……也好,”独孤达倒也并不勉强,“城西的菩提寺正好宽敞,弟子与那里的住持师父常有来往,法师就住那里好了。”
“多谢大人。”玄奘合掌道。
菩提寺中的僧人并不多,大多是西域胡僧。
有了凉州的前车之鉴,玄奘不敢再过于招摇,在菩提寺里也没有讲经说法,每日除了读经打禅,便是向那些胡僧学点西域语言。
偶尔有一些前来进香的西域客商,玄奘便同他们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借此了解西域各地风土人情,询问出关的路线。
由于禁边令的缘故,商人们上不了路,正是无聊气闷,想找人聊天吹牛之时,突然打中原来了位对西域两眼一抹黑的僧人,不厌其烦地向他们打听西去的路,这可真是磕睡遇上热炕头,正对了胃口。因此这些商人们都非常乐意将自己商途中的见闻同这位年轻的法师分享——
“一出玉门关外,便是一大片草滩子和白碱滩,到处都是狼、马蚤子和蛇……对了,你们可曾听说,有跟流沙一样可怕的碱滩子,能把人陷进去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