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路遇吴良新(1 / 2)
吃过中午饭,考虑到郦府的人一定在小镇上到处搜查,亓晓婷不敢到外面行走,便在龙一的指导下,开始练习祭物术。
祭物术比火焰术可难练多了,亓晓婷手掌上托着一颗夜明珠,演练了一下午,才勉强祭到身体里。
这里说明一下:娇娜带的包袱里的三个小方木盒,还真是龙王敖广让娇娜带给亓晓婷的夜明珠。并且娇娜还说,包袱里的所有一切,全都是亓晓婷的。她自己的则全部祭到了身体里自己带着呢。
原来祭物术在神家仙家手里是最普通的法术,只要沾点儿仙缘,知道咒语又肯练习,很容易学会。只要肯带,什么都可以祭进身体。
亓晓婷之所以先练习祭夜明珠,完全是因为她吃尽了黑夜里无灯照明的苦头。被蚊虫叮咬了,由于看不见,只好把龙涎草药水倒进手心里,在叮咬的部位胡乱抹。既让费了药水,有时还抹不到。
如今有了息壤口罩,她打算以后就睡在用息壤口罩暴涨的“土房间”里,那样,既能防止蚊虫叮咬,还不费时费力找草棚子什么的。要找点儿东西或者记录点儿什么,可以祭出夜明珠照明。
一下午就在演练中度过了。吃过晚饭以后,亓晓婷可就坐不住了,说什么也要趁夜间赶路。
“郦府的人一定在镇子周围搜查,今晚出去危险性大。”龙一不放心地说。
“是啊,我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才决定赶夜路的。”亓晓婷振振有词:“你想啊,郦府好不容易发现了我,一准调动了大批人马过来搜捕。可我总得出去睡觉吧。与其在他们的眼皮底下睡,还不如在他们的眼皮底下走。碰见了就闪进空间来,碰不见,越走越远,不就走出他们的搜索圈儿去了吗?”
龙一见她说的在理,也就没再阻拦。
亓晓婷换上一身农民服装,戴着息壤口罩,把背篓里放了几个甜瓜,便急急忙忙闪出空间。
亓晓婷之所以背着背篓,一来为了做样子:这样更像走亲戚或者赶集夜归之人;二来也为了修炼身体、增强体能。背篓里由少到多逐渐增加重量,是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体能的最好办法。
这个做法来自前世看到的一则小故事,说一个人为了锻炼体能,便买了一只小羊羔,每天抱着它往山上跑一趟。一年下来,几斤重的小羊羔长成一百多斤重的大羊了,他抱着的感觉一点儿也没变。所变的是自己的体质增强了。
循序渐进,自己不吃苦头,还能锻炼身体,何乐而不为呢?!
亓晓婷又来到迷倒小伙子的那条胡同。
书中暗表:空间戒指是戴在亓晓婷的手指上的,亓晓婷从什么地方进空间,出来还是在什么地方,一点儿也移动不了。
今天中午,亓晓婷是在胡同里迷倒了追随的小伙子进的空间,一下午没出来,此时也必定在胡同里出现。
还好,由于天已大黑,胡同里没有人,亓晓婷赶紧走出胡同,来到了大街上。
由于她是农民打扮,又背着个背篓,倒也没有引起街上乘凉人们的注意。
亓晓婷正暗自庆幸,忽然发现娇娜站在前面一个大门口的灯影儿里,她的身边还围了不少人。
怎么回事?
娇娜明明在空间自己的“宫殿”里休息,自己也没带她出来,怎么会站到人家的大门口来了?
亓晓婷忙赶过去。走进一看,原来是一个与真人一模一样的画像。围观的人们在画像前指指点点,评头论足。
而中午迷倒的那个年轻小伙子,也坐在画像一侧有说有笑。亓晓婷不解,悄悄问了问在一边坐着休息的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太太。
老太太告诉她,这家的公子看中了今天来赶集的一个姑娘,着了魔似得说非她不娶,不答应就不吃不喝。
这家人心疼儿子,四处打听也打听不着姑娘是哪村哪店儿的。就请画师根据儿子的描述,把姑娘的容貌画出来挂在门口,让人们依照画像去寻找。并许愿说,谁找到了并说成了这门亲事,赏白银五十两。
原来这是个大户人家,三代单传就这一个宝贝儿子。中午吃饭时不见回来,四处寻找,才在亓晓婷把他放倒的那个胡同里发现了睡觉的他。
待他醒来以后(瞌睡咒语只能维持半个时辰),口口声声要娶上午在集上吃熏鸡的女孩儿。
娇娜在集上吃熏鸡,并用鸡架打倒店老板,已经在小镇上传的沸沸扬扬。这家人也听说了,父母亲一是不满意女子的“野”,再就是觉得不知根底,并不同意这门亲事。
小伙子闻听却不干了,撒泼打滚摔东西,说如果不立马给他找去,他就死在他们面前。
父母亲怕出意外,便顺从了他。可女孩儿来无踪去无影,去哪里找?于是有人便想出了画像悬赏找人的高招,用来稳住小伙子的情绪。
这一招果然灵验,像一画出来,小伙子有了笑容,也吃了也喝了,守着画像不肯离开一步。
亓晓婷听后心里沉甸甸的:这样一来,又给郦府多了一个寻找目标。看来,娇娜以后也得注意了,要么不出空间,要么和自己一样,化妆出行!
然而,娇娜的画像光挂在这里也不行,看的人多了,认识本人的就多。为娇娜的出行平添了很多麻烦。同时也为郦府的搜捕创造了条件。
再就是这个小伙子,如此痴迷娇娜,别再因为这次相遇得了相思病。自己和娇娜与他无冤无仇,得想办法解脱他才好。
亓晓婷想了想,忽生一计,从旁边的柴禾堆上捡起一根树枝,照着娇娜的画像打了下去。边打边愤愤地说:“好你个小妹,到处找你找不着,原来站到这里乘凉来了。守着这么多人,也不臊得慌!看棍子!”
随着树枝的打落,画像四分五裂。
“啊……”亓晓婷装作惊讶地大叫了一声:“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