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八章 继续祸害司马懿(1 / 2)

加入书签

或许是辛劳感动了老天,也或许真是苍天也有情。但不管怎么说,七日之后,何咸发现雒阳城中的一应事务,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董珉那里,果然如预料的一般。董珉写信向董卓哭诉不成,反而被董卓臭骂了一顿,并敕令他带着董璜赶赴长安镇守,不准他拖何咸的后腿。而且,似乎是为了敲打董珉,董卓还特意令其留下了一万兵马

,归何咸调遣。

得到这个命令的董珉,简直傻了眼。他真不知道何咸给董卓灌了什么迷魂汤,把他的亲哥哥都给忽悠瘸了。

离开雒阳的时候,董珉还狠狠地放了一番话,大概意思就跟灰太狼和光头强说的一样:我还会回来的!

对此,何咸敬谢不敏,只奉送了董珉一个中指。

朱儁那里,得了司马防这位多年的雒阳令干将,进度开始稳中有进。七日时间内,朱儁将何咸的末位淘汰奖惩制搬过来后,使得那些掾吏积极性大为提高。非但编好了迁徙百姓,还收拢了不少驴车牛马。

剩下的这点时间,司马防都开始动用了家族力量,从河内一地开始偷运驴车牛马,为保障迁徙工程顺利进行而增砖添瓦。

皇甫嵩那里事情计较棘手些,毕竟整顿吏治非一朝一夕之功。但幸好此番皇甫嵩也拿出了当初在冀州杀黄巾贼的气魄,从雒阳往西一路二百里杀了个血流成河,期间还抄了不少坞堡,收获颇丰。

至于空出来的官职,除却何咸提出,可令当地真正有才有德的士族毛遂自荐外,皇甫嵩还提出了可令一些优秀杰出的太学生参与进来。那些太学生还未热血冷却,大部分都怀着治世匡扶的雄心壮志。虽然,他们在处理政务方面还比较稚嫩,但好在有家族里能人指点,又有皇甫嵩撑腰,倒也将底层的吏治刷清了一遍,填补了用人方面的空

白。

听着司马懿将竹简木牍上的消息一条条念出来,何咸随即便酌情给予答复。可怜的司马懿就得乖乖地趴在案几上,将何咸的批奏誊写出来。

至于说虐待儿童、剥削童工的思想负担,何咸是一点都没有的:开玩笑,自己这是在培养司马懿好不!

“何中郎,长安王司徒那里已传来了消息,安置百姓区域已划分妥当,函谷关至长安一路的歇息地也已经整顿完毕。董公那里也传来钧令,令我等三日后先将天子及众公卿大臣、太学生迁徙入关。”何咸微闭着眼睛,听到这条消息后并未开口,只是点了点头:对于董卓来说,迁都的政治因素是要大于民生的。无论是天子还是公卿士大夫及太学生,都极为重要。至少,对于朝廷和董卓而言,这些人比

百姓要重要的多。

所以,对于这条命令,何咸只有服从的份儿。只不过,雒阳定都近两百年,公卿大臣遍地走,家眷足有三四万人之多。而太学生在董卓入京后逃散了一些,但目前也有两万人之多。总的算起来,先行迁徙之人足有近五万人了。而且,这还不算那些豪

门当中的奴仆、婢女、僮客、苍头、家丁护院七大姑八大姨.

要是真正迁徙,这些人恐怕不下十万,将近整个雒阳的十分之一。

故而,何咸觉得自己脑仁儿有些疼,忍不住揉了揉自己的太阳穴问道:“杨修那里,传来了什么消息没?”

何咸整个麾下,不说他那些心腹嫡系部下,就是皇甫嵩和朱儁,也一直紧密地同何咸保持着联系。唯独杨修这一块,自开始迁都后,便一直一副若即若离的模样。

偏偏杨修这一块,直接关系到公卿士大夫那里的动态。

而且,何咸也知道,此番迁都算是断了这些公卿士大夫的根儿,比刨了他们祖坟还严重。再想想那些士大夫的尿性,何咸总觉得杨修这一伙子,暗地里正在密谋着什么幺蛾子。“回中郎,杨主簿传来的消息不多,只是简短汇报了下设立粥棚一事。”司马懿稚嫩的脸庞也变得有些凝肃,他隐隐间似乎也察觉到了什么,开口道:“不过中郎不必介怀,如今中郎兵权在手,予杀予夺。那

些士大夫只善玩弄权术,想必动摇改变不了什么。”

何咸这下不由睁开眼了,想看看这位如此懂事儿的少年,是否真的有什么鹰顾狼视之相。可看来看去,何咸也觉得司马懿除却异常聪慧之外,还真没什么特异的反相。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