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 最高指示(1 / 2)

加入书签

第一卷风雨飘零

双方都有计较,双方都有打算,那自然是势弱的一方吃亏。

尤其是崇祯皇帝这个穿越者,明白宗教的性质,更是严加提防。

自古以来,宗教问题无小事。

崇祯皇帝如此大张旗鼓对付天主教绝不是一时兴起,更不是儿戏。

事实上在民间,天主教已经开始影响着大明子民的信仰,在南方,开始有汉人加入天主教。

在士林,在朝堂,甚至连皇宫大内,都有部分官宦加入。

这是一个危险的开端!

当年那个强大的元朝,何尝不是宗教的兴起动摇了蒙元的根基?

而在临近的倭国,有四分之一的倭民转而信仰天主教,几乎掀起一股欲灭本地佛教神道之势。

如果不是倭国出了一个丰臣秀吉,看见苗头不对,大肆屠杀天主教徒,估计倭国早晚离凉凉也不远了。

大道理崇祯皇帝是不懂的,可他知道,首先要满足大明老百姓需求和利益,这才是获得国民支持的群众基础。

其他的一切空话假话都不过是海市蜃楼。

在大明,要是弄出一个什么一等洋人四等汉的说法,崇祯皇帝觉得他肯定要凉凉,华夏也要凉凉。

毕竟,在华夏在大明,还没有任何势力和力量能够取代主体民族——汉族。

若任由极端宗教扩散,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一倒,遭殃的将是我们所有的大明老百姓。

谁要是矮化汉人、打压汉人,谁就是在祸害大明?

千年之争,拼的是民族的传承与精神!

华夏为什么能屹立几千年的兴衰风雨而不倒,那是我们有信仰,信仰自己的祖宗。

我们为我们的祖宗而骄傲而自豪,因为,他们替后世子孙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和精神。

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亦是如此。

所以,历朝历代,无论是家庭还是国家,都有自己的祖训。

因为一代人,是无法完成宏图霸业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在不断的积攒中继续交给下一代人。

而西方的宗教,是叫你不要信仰自己的祖宗,不得祭祖。转而去信仰他们的祖宗,去祭他们的祖。

这是要从根子上,彻底断绝华夏的传统,刨了华夏的祖坟。

后世具体的例子也有,譬如湾湾和港独,因为被洗脑成功,认为自己没有祖宗了,也不承认是中国人,正叫嚣着要独立。

其实,我们中国人从来就不怕什么敌国外患,就怕自欺欺人,就怕在自我麻痹中灭亡……

有活生生的例子在眼前,崇祯皇帝又怎么能不重视?

依据双方的口头协定,崇祯皇帝把天主教分散在大明各处,大大小小的几十名神父全部集中到京城,统一送去翻译书籍。

并且,每名神父外出都有锦衣卫跟着,美名其曰为保护。

当然,这也引起龙华民和其他神父的抗议。

不过,抗议无效!

面对锦衣卫的回报,崇祯皇帝回答得很坦然很直白,愿意留下就留下,不愿意留下,就滚!

但是,他们不能带走片纸。

书籍,是最宝贵的财富。

而京城中,最近帝都的老少爷们表示很乐呵乐呵。

生活节目很丰富,舆论话题很劲爆,视野角度很震撼。

西四牌楼的菜市场上,最近每日刀光闪闪人头滚滚,都是朝堂六部贪腐的大佬官员,让人看得解气又刺激。

时不时传来锦衣卫又出动了,某某大佬府邸被查抄,某某大佬要凉凉的超级劲爆话题。

随之而来的是,教坊司名下的某某楼,又有新来的犯官女眷,长得花容月貌,我见犹怜,老兄可下手否?

也有一些罪行较轻的,全家老少尽数流放岭南。

他们在刑部衙役的押解下,一步一回头,眼含热泪离开这个大明最富庶的京城。

当然,也不是只有这些单一内容。

兵部衙门门口,京营在此长期招兵。

听说朝廷下了血本,开出让人眼红的粮饷。

一入京营,吃穿不愁,每月有三两的纹银。若能通过训练考核,饷银立马翻倍。

只是,要求很高。

不仅要三代耕作身家清白,还要身体健壮勇武有力,愿意为皇上流血牺牲才行。

因此,在长达几个月的时间里,只有不到两万人有机会获得进入京营。

这些大大小小的消息,京城的老少爷们不是通过道听途说得来的,而是从朝廷开办的大明皇家周报获得。

这,无疑非常具有权威性。

也因此,京城的老少爷们纷纷竖着大拇指称赞天子称赞朝廷,认为皇上这是为了天下苍生着想。

因为,大明皇家周报的内容既有朝堂的时事政事,也有关于农事的一些介绍,还有朝廷的惠民政策。

总之,这里面五花八门,囊括的内容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并且,不管是谁,只要掏出三个铜板就能买回去阅读收藏。

当然,这是对于读书识字的人来说。

不过,不识字也没关系。

皇上已经替他们这些小民想到了。

京城里有很多破落的老童生和穷酸秀才,他们屡试不第,科举无望,平日里都是在街头给人抄写书信什么的混些银钱糊口。

如今,他们迎来了为朝廷为皇上效命的机会。

司礼大太监曹化淳把他们招募过来,分配到京城大小的茶楼,有一个算一个,每天为百姓读大明皇家周报的内容。

大家把他们叫读报人,也叫讲读人。

因为,他们会点评几句,有点类似于后世的香港的一档节目,有报天天读。

应该说,这个举措受到京城百姓的热烈欢迎和茶楼老板的喜爱。

茶楼原本是说拉弹唱的地方,只是更新的内容毕竟有限,茶客们听久了,也听烦了。

而大明皇家周报的推出,无疑让百姓得到朝廷最新消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