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9 何年何月(1 / 2)

加入书签

董晁几乎是飞奔到了叶青跟前,难以抑制心中的喜悦,激动的说道:“大人,燕京朝廷来人了,往燕京调兵。”

叶青的神情同样是有些如释重负,而围在身边的亲卫同样是颇为激动,甚至几个人在听到董晁的消息,不自觉的攥紧了拳头,眼神在此刻也显得是格外的坚毅与兴奋。

“有机会的话,搞清楚这一次燕京朝廷过来要调走多少人吧。”叶青看着董晁等人一个个兴奋的表情,心头虽然同样高兴,但还是强压着心头的喜悦,迫使自己冷静下来分析接下来该如何应对。

雁门关不管是东西南北都是易守难攻,而且根本不存在绕过雁门关直取北面四州的可能,要不然的话,这雁门关也就不会称之为天下第一雄关,也不会成为所有人都想攥在手里不放的关隘了。

到了这个地步,拿下雁门关是必然的,而拿下雁门关,也就等于拿下了前方的四州,甚至……只要拿下雁门关,就等于控制了草原进入中原的咽喉要道。

雁门关对于叶青乃至整个宋军的意义太大了,而这里自赵武灵王时期构筑出雁门关后,便成了中原门户,更是让无数名将在此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赵国李牧曾驻守在此,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出塞,同样是走雁门关,卫青、霍去病、李广同样在这里留下了与草原牧族征战的痕迹,甚至就连昭君出塞,都是经由雁门关。

宋臣杨业、后世戏曲中的杨继业,同样是在此与辽人抗战,虽然最终兵败被俘,绝食而死,但在如今的宋人心中,杨业对于大军将士的影响力依然很大。

如今虽然还未拿下雁门关,但看着雁门关内的金人已经开始隐露衰势,董晁已经迫不及待的想着善后事宜,一旦他们拿下雁门关的话,那么又该如何驻守?谁来驻守?难不成就让叶青率这一万来人驻守不成?

虽然雁门关很重要,但拿下燕云十六州,组成一个完成的防线,才应该是叶青要做的事情而已。

长吸一口寒气,让自己心头的兴奋渐渐平复下来,笑看着董晁道:“若是拿下雁门关,你恐怕还要接着继续跑断腿前往武州了。至于雁门关的善后事宜,虞允文会来暂时驻守的。”

董晁当然相信叶青的安排,对着叶青用力的点点头后,道:“末将这就继续去探,这一次金人会有多少兵力被调离雁门关,如此是不是也能够从他们调走兵力的数量中,推断出来一些燕京等地的形势?”

终究是吃情报这碗饭的,董晁的心思跟注意力,显然也不会是流于表面,他自然也更看重每一件事情的背后,以及这一件事情的动机。

“不错,正是如此。燕京朝廷派来的人,会在几日的时间率军离开雁门关,同样也是判断金国形势的重要依据。”叶青提醒着董晁道。

雁门关如今看起来已经是十拿九稳,而在之前进入太原时,叶青就已经在第二日给京兆府的虞允文下令,将由其率安北都护府大军前来驰援。

除了需要虞允文来驰援、稳固攻城略地后的疆域外,叶青的主意也不得不打到淮南路。

虞允文的离开,就意味着京兆府的空虚,刘敏行文治各路还行,但想要在河套三路震慑蒙古人,显然就不具备任何的威慑力。

武判接替了耶律乙薛在牧马镇的防线,但武判显然还不具备向虞允文这般,能够统筹整个安北都护府的能力跟威望,所以叶青便不得不把在淮南路的唯一后备孟拱差遣过来。

大雪封锁了太多太多的消息,不止是身处崇山峻岭中的叶青这边无法得知外界的消息,同样,外界也不知如今叶青的消息。

蒙古人同样想要趁金国内乱之时去攻燕云十六州,但奈何身为燕云十六州中最为与草原接壤的武州,多年以来一直都是完颜璟最为看重的要塞,即便是如今他不得不从其他地方回收兵力,但武州的兵力他却从来没有动过念头。

如果把燕云十六州形容成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鹰也好、大雁也罢,武州就如同那鸟首一样,时刻在注视着草原上的一举一动,而在如同雄鹰翅膀的武州两翼,西面则是以新州、云州、蔚州、应州、寰州以及朔州,还有身后的雁门关形成的强大防守翼群。在其东面则是以儒州、谭州、蓟州、顺州形成的驰援防线。

而在武州的身后,如同巨大的鸟体,则有距武州四五十里地的新州,以及即可驰援新州、武州,也能够驰援儒州的妫州,从而与更为靠后的顺州形成了护卫燕京的坚固防线。

与此同时,燕京以南的瀛洲、莫州如今已经失守,涿州如今正置于钟蚕、墨小宝的铁骑之下,辛弃疾已经与二人兵分两路,此刻正赶去与从直沽登陆的老刘头等人会师,从而直指燕京。

此时的燕京皇宫内,完颜璟神色复杂,甚至是带着一丝的落魄与颓废,夹谷清、林明、李湘、完颜襄等臣位于死气沉沉的大殿内,同样是神色复杂。

“完颜承裕、蒲鲜万奴败了……皇叔如今可安好?”完颜璟沉默半晌,有些无力的问道。

“回圣上,虽然完颜承裕、蒲鲜万奴遇挫,但如今依然还有一战之力。卫绍王如今坐镇中京,想必只要休整一番,必然能够重挫叛贼。但……。”完颜襄欲言又止,看了看旁边其他同僚,又看了看有些惆怅的完颜璟。

“说吧,朕想知道接下来形势会如何。”完颜璟无力的说道。

眼下的局势让他始料未及,如今南边的瀛洲、莫州被宋人相继夺取,他已经无力再去追问,只希望老将完颜守道能够守住涿州。

“但蒙古大汗铁木真已经亲自率兵至西京路,接受了耶律厮布的投诚,北京路……恐怕是守不住了,臣认为如今当该命完颜承裕、蒲鲜万奴以及北京路安抚使完颜合达,放弃北京路后撤至中京路,待我大军从各州驰援后再与他们一决胜负。”完颜襄沉声说道。

眼下蒙古人已然与耶律留哥兄弟之间达成了默契,而在完颜承裕跟蒲鲜万奴率军驰援至北京路后,耶律留哥兄弟二人,几乎是第一时间就向蒙古人投诚,从而达成了一致攻金的目的。

蒙古大汗铁木真,依旧封耶律留哥为辽王,同时以兄弟二人手中的兵力为主力,蒙古人骑兵为辅,开始对北京路形成了夹击之势,如此一来,完颜承裕、完颜合达以及蒲鲜万奴根本无法与之一战,如今在北京路已然是节节败退。

加上如今伤亡惨重,在北京路已经是强弩之末,而中京路坐镇的卫绍王完颜永济与完颜思烈,因为被耶律厮布的一部分兵力所牵制,根本无法深入北京路驰援。

何况,他们还需要驻守中京路,谨防耶律厮布趁机南下,从而对中京路发起进攻,甚至是威胁到燕京。

“北京路就真的保不住了吗?”完颜璟双眼黯然,望向大殿内的众臣,唯独只有完颜襄此刻敢于望向他,而其他人无一不是低着头,不知道在作何打算。

“宋人那边如何了?”完颜璟深吸一口气问道:“可已经知晓叶青如今人在何处?”

“完颜守道大人已经探明,叶青绝不在宋人攻涿州的大军中,而对于从水路而来,至直沽登岸的宋军中,也未发现叶青的踪迹。完颜守道大人以为,如今叶青恐怕还是在京兆府……。”完颜襄继续回答道。

“河东南路已经失守了,河东北路如今……乞石烈诸神奴已经退回娘子关,但与他交手的也并非是叶青,而是辽国的亡国公主耶律月,在乞石烈诸神奴将军回撤娘子关时,迂回伏击,致使乞石烈诸神奴将军损失惨重,能够随同他回到娘子关的人数不足万人。”林明神情苦涩,一旦宋人拿下娘子关,抵达真定府城下的话,燕京同样也就危险了。

完颜璟自然知晓如今的处境,两面受敌之下,不论哪一面都难以有能够在短时间内平定的可能性,大殿内的臣子虽然都

没有说话,唯独完颜襄一人在说,但完颜璟心中也清楚,为今之计,只有放弃一面而后力保另外一侧不失了。

但放弃哪一面,如今则是完颜璟颇为纠结的地方。放弃如今宋人所攻的城池,完颜璟心有不甘,毕竟这是如同天险的燕云十六州,一旦被叶青拿下,恐怕接下来的数年间,就很难能够在宋人的镇守下染指了。

可不放弃燕云十六州为首的被宋人夹攻的疆域,眼睁睁看着五京路继续乱下去,被蒙古人跟契丹辽人占据,完颜璟的内心则更不舍。

五京路终究是大金国的立国之根本,终究是大金国的起源之疆,是大金国能够染指中原,击退辽人、震慑夏人、慑服蒙古人,让宋人俯首称臣的根基之所在,如今若是因为要保燕云十六州而失去了大金国的根本,完颜璟他又该如何面对列祖列宗,面对把大金国皇位交给他的祖父完颜雍。

“迪吉儿、吉思忠如今到了哪里?”完颜璟摇了摇头,再次问道。

其实从燕云十六州各州开始抽调兵力,完颜璟就已经察觉到,自己的潜意识还是倾向于保住五京路,而非是燕云十六州。

若不然的话,他绝不会从这十六州抽调兵力去增援中京路。

“回圣上,再有三日便可抵达燕京,而后便经蓟州北上至中京路,当然,若是圣上愿意,也可以在抵达燕京前,与完颜守道将军会师,一同击退宋人,而后再北上中京路。”完颜襄给出了完颜璟两个选择。

完颜襄的话让完颜璟颇为心动,若是真能够如完颜襄所言那般,当迪吉儿跟吉思忠所率的大军抵达燕京时,还真的完全可以率先打退宋人,而后再去驰援中京路。

毕竟,完颜承裕、蒲鲜万奴以及完颜合达虽然白了,但如今依然还有跟耶律留哥、蒙古人一战之力,若是真的能够如愿击退宋人,而后再北上击退蒙古人跟叛贼的话,自然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完颜璟心动之余,不由的开始沉思着完颜襄建议的可行性,耳边完颜襄的声音则是再次响起,解释着他的理由:“臣以为,宋人如今虽然连破瀛洲与莫州,但若是想要拿下涿州并没有那么轻松,何况如今还有完颜守道将军亲自驻守。至于直沽上岸的宋人,只要迪吉儿跟吉思忠的大军一到,加上宋人大军之中多是江南兵士,如今则是天寒地冻的时节,臣以为宋人必然不善于在这个时节作战,所以我大军在短时间内击溃宋人并非是没有可能。”

原本低着头默不作声的其他臣子,诸如夹谷清、林明等人,瞬间是抬起了头,双眼瞬间也变得充满了希望,附和着刚才完颜襄的话语道:“臣以为如此必然能够大败宋人,使其不敢再进攻。”

完颜璟看着大殿内的臣子同时附议,心中瞬间也是充满了信心,不再像刚才那般阴沉沉,只是当他刚要开口说话时,李铁哥跟李喜儿在太监的引领下,快速走进了大殿内。

看着两人有些惨白、惶恐的神色,完颜璟的心不由一沉,不等两人跪地行礼,便不由自主的从龙椅上站起来沉声问道:“如何了?娘子关失守了?”

“回圣上,娘子关并未失守,但……。”李喜儿哭丧着脸,就跟站在大殿内他的父亲李湘死了似的,道:“回禀圣上,雁门关……雁门关失守了,那贼人叶青这些时日就一直游弋在大山中……而后在迪吉儿将军从雁门关抽调走大部分守军后,据说是……完颜章降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