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章 自相残杀(1 / 2)

加入书签

此战,张步军的兵力依旧比汉军多得多,不过张步显然没有接受到前一天战败的教训,对于汉军的骑兵,依旧是疏于防范。

双方的第二场决战,几乎是第一天决战的翻版。交战刚开始时,汉军的步兵与张步军的步兵展开正面对决,双方针尖对麦芒,打得异常惨烈。

等到双方的战斗进入到白热化的时候,耿弇再次率领骑兵,由侧翼突进到张步军的步兵方阵里。

骑兵冲阵,把毫无防备的张步军前军搅得大乱,将士们为了躲避骑兵,四散奔逃,毫无阵型可言。

趁此机会,汉军的步兵全力向前推进,张步军的前军,再抵挡不住,被杀得大败。这一战,张步军败得之惨,尸横遍野,许多的沟堑都被张步军的尸体所填平。

张步统帅的二十万大军,经过两天的交战,整整数万人被打没了,其中阵亡者有四万余众,伤者五万余众,可战之兵,只剩下十来万人,可谓是伤兵满营。

此战过后,张步再不敢率兵出战,十多万大军,龟缩在营寨之中,惶惶不可终日。

也就在这时,张步安插在洛阳的探子传回情报,说刘秀正在洛阳集结兵马,欲御驾亲征青州。

这可真是祸不单行,一个耿弇,张步就已经吃不消了,现在刘秀又要亲征青州。一旦刘秀率领汉兵攻打过来,己方还有取胜的可能吗?

听闻刘秀要亲自来青州的消息后,张步彻底失去了继续作战的斗志。

因为连续两天的鏖战,张步预料汉军疲惫,必要休息整顿,他下令,全军将士,趁夜悄悄撤离大营,返回淄川。

可是,张步这次又算错了。就在张步率领十多万将士,悄悄撤离大营,在返回淄川的路上,遭遇到耿弇设下的伏兵。这一战,耿弇是彻底把张步打蒙了。十多万的张步军将士,乱成一团,形同一盘散沙,伏击他们的汉军,冲杀上来,好似虎入羊群一般,见人就砍,逢人就杀,张步军将

士直被杀得哭爹喊娘。

张步拼命的指挥麾下将士,向淄川方向逃窜。张步军在前跑,汉军在后追,张步军是跑一路,汉军追杀一路,死者伤者,已经数不清有多少人了,不计其数。

为了掩护张步逃脱,重异亲自率领一批敢死队,去阻挡汉军的追杀。

那么厉害是重异,堪称青州一带的第一猛将,前去阻挡汉军的追杀,就像是把一块石头投入大海当中似的,只泛起了一点点水花,然后,也就没有然后了。

人山人海的汉军冲杀过去后,地上都几乎找不到一具完整的尸体,以重异为首的敢死队就那么的消失不见了,化成地上众多残肢断臂中的一员。

如果说第二天的交战,张步军就够惨了,那么这一次的交战,张步军可谓是惨不忍睹。人们一路跑,一路死。他们由天黑,跑到天亮,又由天亮跑到太阳下山。

张步军从临淄,一直跑到了臣昧水,张步和他的兄弟张弘、张蓝、张寿,仓皇上船,乘船渡过臣昧水,这才算是逃过一劫。

他们几兄弟是跑了,但下面的将士们大多都没能跑掉。

从临淄到臣昧水,一共接近百里的路程,而这一路上,遍地都是张步军的尸体。臣昧水中,更是快被张步军的尸体漂满了……

这便是临淄战役的全部战况。此战,耿弇以不到十万的兵马,大破二十万张步军。可以说只此一战,张步便彻底丧失了与汉军继续抗衡的本钱。

临淄战役,也成为汉军平定张步势力,最具决定性的一战。此战的大获全胜,统兵作战的耿弇绝对要居首功。

由耿弇统领到东征来看,似乎东征并不难打,起码耿弇打的要比盖延打的轻松许多,由此可以推断,耿弇的统兵能力要在盖延之上。

其实并不然,耿弇在负责东征的时候,盖延已经为他打下了一个好底子。盖延东征之时,面对的敌人可是有三个,刘永、董宪和张步。

而耿弇东征的时候,对手只剩下张步一个,至于刘永和董宪,早已被盖延和吴汉解决掉了。可以说耿弇接手的东征,是捡了一个现成的大便宜。当然了,耿弇自身领兵打仗的能力绝对毋庸置疑,称得上出类拔萃。由于他善于统帅骑兵,即便在他统帅步兵的时候,也能看出许多骑兵的特点,最显眼最醒目的一点,

就是速度快,耿弇率兵,根本不给敌人准备的时间,汉军如同背生双翼似的,突然来到敌人的城下,让敌人措手不及。

身在洛阳的刘秀,接到的正是临淄战役的战报。看罢这份战报,刘秀喜出望外,同时,他也不用再去青州了。

临淄之战,耿弇已经全歼了张步的主力,他没有必要再去青州,如果他非要坚持去青州,那看起来更像是去青州和耿弇抢功劳的。

他已经是天子,功劳不功劳的,对于刘秀来说已毫无所谓,而且刘秀也从来不担心大臣们功高盖主的事,他一直都具备这样的自信。刘秀当即给耿弇写了一份诏书,首先,他在诏书中表彰了耿弇以及东征军的将士们,之后,他在诏书中提醒耿弇,戒骄戒躁,当敌强我弱时,要小心翼翼,当我强敌弱时

,更需加倍小心,谨慎提防敌军的反扑。很快,刘秀的诏书便传到了耿弇的手里,耿弇将天子诏书交于众将传阅,东征军众将看罢,无不喜形于色,纷纷说道:“将军,经临淄一战,张步已元气大伤,我军当趁胜

追击,直取剧县才是!”

临淄之战,汉军几乎打光了张步的二十万主力大军,光是物资,就缴获了两千多车。

整个东征,汉军还是第一次缴获这么多的战利品,下面的将士们,个个都是士气如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