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千三百一十五章 向外看(1 / 2)

加入书签

对于派兵随军这种事情,雍闿并不抗拒,毕竟不用他去,而且他们家里现在有不少因为漫长的冬季而无处发泄精力的年轻人,将这些人之中能打的家伙派出去也是一个挺不错的选择。

故而当佩伦尼斯开口之后,雍闿稍加思索就点头同意,表示雍家实力不强,但依旧愿意支援五百人。

佩伦尼斯对此表示满意,一个也就不到六万人的大型家族势力,能出五百人随军在佩伦尼斯看来已经很不错了,毕竟开春的时候还要考虑春耕等问题,青壮不可能太多。

加之佩伦尼斯也有一种感觉,北欧这个新世界可能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对方派五百人来参战已经很不错了。

和雍闿闲聊了几句之后,佩伦尼斯和皇甫嵩去别的地方视察,而张任从不知名的拐角钻了出来。

「雍家就派五百人?过份了吧?"张任调侃似的看着雍闿询问道,「什么时候你家就剩这点战斗力了。」

相比于袁家都不太清楚的黑历史,张任这些益州人士可是很清楚雍家当年是想干什么的,别看这家族天天在趴窝,可这家族是属熊猫的,看着慵慵懒懒,可可爱爱,没什么战斗力,实际上放野生环境下,标准的成年人都未必能打过啊!

「这不是张镇西吗?"雍闿见到张任笑骂道,虽说当年剑拔弩张,就差打起来了,但匈奴南下的压力下,雍家选择了正确的道路,保住了自家列侯世家的地位,才有了后续的那些东西。

更何况这几年世界范围也没少传唱以刘璋为首的益州势力的战绩,雍闿偶尔在冬天没事的时候想一想自家当年一上头准备和刘璋对着干,都准备携南蛮而造反的操作,果然是上头了是吧!

不过终究没造反,而且是在匈奴南下的时候选择了最正确的路线,表现了兄弟阅墙御敌于外的态度,最后不仅什么都没失去,还有了更广阔的未来,最起码在上层圈子里面都清楚雍家确实是放弃了自家上百年在蛮人之中的经营,在匈奴南下时维护了国家大义。

可以说当年的当机立断,给雍家遗留了大批的遗产,能在陈曦面前说上话,也就因为这点,否则一百多列侯世家,为啥陈曦会高看雍家两眼,不就是因为知轻重,明大义吗?

实际上雍闿自家人知道自家事,自家确实在南蛮经营了上百年,但当时他们对于南蛮的控制力度也就那样,正史他们到蜀汉年间才对益州发动叛乱,在建安初的时候,他们也就是看着实力不错。

当时准备叛乱的原因,一方面是觉得刘璋是脑残,另一方面是觉得人心可用,本着双方都没准备,说不定还有希望。

结果事实告诉雍闿,刘璋只是看着傻,人起码是玉阶之下守土之犬这个层次,真打起来,他就跟西南那二十多国一样,全都得被锤死,而且张任这狗东西,当年名气不显,看这几年的战绩,雍闿觉得,自家真不够锤的,匈奴来的时间巧啊,真的是台阶!

【不行,艹,不能随便给点那些暴躁的青年,得给真正的精安定随使点课育年,加个路了我们家当年头力不足,和刘益州争锋完全是脑子一抽产生的冲动,什么诸夏一体的大义,不得吹爆了?】雍闿瞬间意识到了情况不对。

没办法,雍家当年干的可是和巅峰前期的刘璋对垒的大事,现在张任、严颜、吴懿、黄权等等都在世界证明了自己的能力,有些人甚至足以被称之为名将,在这种情况下,雍家表现的太差那不证明自己当年那根本不是为了国家大义,而是认怂吗?

「当年和我们动手那个气势呢,就算没有了孟获那群战友,你家的禁卫军呢?"张任故意挤兑道。

雍家的事情在北方并不怎么流传,袁家虽说知道一些,但也不怎么清楚,但站在张任的立场上,雍家这么多年趴窝不动,要说没有

禁卫军我是不信的,当年在什邡那里堵他们益州军的时候,可都有双天赋的军团了,我就不信雍家走的时候没带走这些人之中的骨干。

这才过去了不到十年啊,雍家那些骨干没死,这么多年下来也该成禁卫军了,哪怕当时双天赋的精锐只有几千,雍家起码也该将这几千人带走了,十年过去了,这些精锐怎么着也得熬出千多的禁卫了。

毕竟看雍家的情况,不缺吃穿,一年又一半时间都在冬天,你就算想不执行兵役都不行。

在东欧这个地方待过的张任很清楚,漫长的冬季下,必须要有消磨体力和精力的活动,否则就会出现乱子。

这些条件综合起来,换成其他家族在这里,可能也就是有一些身体素质磨炼的很不错的青壮,可雍家当年可是有军团,虽说天知道是不是从九黎那边凑出来的双天赋,但起码否则和益州那群人打个锤子,当年张任还没起来,可严颜已经很有名了,在这种情况下,从九黎那边倒腾出来快十万大军的雍家,连个双天赋都没有,那不就扯淡了。

这些双天赋士卒在雍家迁移的时候,可能也解散了不少,但雍家只要不傻,大多数应该还是带到了摩尔曼斯克州这里的。

天赋强度合格,因为漫长冬季,十年间起码有一半时间在进行各种训练,基于这种前提,你家要没有禁卫军,我张任第一个不信。

「少废话,搞得好像只有你知道一样。"雍闿面带淡笑的开口说道,然后很自然的岔开话题,「说起来你们来北欧这边是干什么?"

「罗马发现了一个难搞的新世界,拉着我们一起去搞,你也知道目前世界上就剩几个国家了,这种守卫世界文明的大事,肯定不能不带我们。」张任毕竟是高层,知道的东西挺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