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薄情寡义(1 / 2)

加入书签

大军尚未班师, 主将先被下狱,政事堂也是脸上无光。黄赞找上萧司空, 商议这件事如何收尾。

萧司空的气势比起争立太子的时候变了太多, 他的白头变得更多、话变得更少,颇有些混日子的味道了。杜氏根深叶茂,虽连遭打击仍然是当今望族,自桓晃下狱、杜氏被抓萧司空的府上没少登门求情的人,他一概将聋作哑。大长公主在耳朵边上念叨,他也没有主动向桓琚表示要加重对杜氏的惩罚。

黄赞一向不满萧司空大权独揽, 在朝上总是尽力与萧司空为首的势力相争。此时却又希望萧司空能够再主动一点,不要让他一个人忙成陀螺。

黄赞带点暗示地说:“桓晃一案, 政事堂也须有个主张, 圣人问起时才好奏对。”

叛乱已经平了, 麻烦在萧司空这儿就算解决了, 后续怎么处理萧司空就不想管,慢吞吞地道:“圣人不是已有安排了么?”

来得早不得来得巧, 严礼走近政事堂就听到这一句,脱口便将桓琚才干的好事对两位执政讲了。黄赞眨了眨眼, 默默地看萧司空, 萧司空依旧是那副慢吞吞的模样:“哦。”

严礼顾不得礼貌,大步走进来, 对萧司空道:“司空怎么一副事不关已的模样?这是大臣该有的样子吗?”

放在以前, 他不敢也不会这么对萧司空说话, 萧司空变了之后, 严礼的胆子也渐渐变大了一点。

萧司空反问道:“那我该是个什么样子呢?”

“事情要是传出去,圣人会被笑话的。”严礼加重了语气。

萧司空翻了翻眼皮,问道:“文书发出去了?”

“呃,还没有。”

萧司空打了个哈欠:“那不就行了?”

黄赞两根指头不停地敲着桌子:“那也要有个章程!”

萧司空叹了一口气:“年轻人,事缓则圆,稍安毋躁。”

严礼被气笑了:“这不像司空会说的话。”

萧司空反问道:“我该说什么样的话呢?你自己就不会生气吗?你能生气,圣人就不能生气了吗?”

严礼一噎,黄赞眼睛一亮,笑道:“严尚书,就让圣人生一回气吧。文书还没有发出去,不是吗?”

萧司空不想在这件事情上再费心神,糊涂成桓晃这样的不多见,蠢成杜氏那样的更是罕见,他们咎由自取,政事堂为什么要再为他们费心?至于杜氏,月盈则亏,水满则溢,吃个教训也不是坏事。

依旧是慢吞吞的口气,萧司空道:“安抚楣州为要。”另一件大事则是由楣州事件反应出来的,地方上势力的膨胀,这就不止楣州一地,而是需要对全国进行审核、甄别,萧司空不会给黄赞、严礼把这一条也讲出来。

严礼叹了一口气:“司空以为我说的是什么?补任的文书都被圣人给涂了。楣州刺史殉国,县令也还缺着一个,再有一些官职也须填补。吏部连日忙碌,就为了此事。”

萧司空道:“就当这文书没有过,请圣人做决断吧。”

严礼无可奈何地问萧司空:“圣人发的这通脾气,咱们就不劝谏了吗?”

萧司空笑道:“劝什么?误了国事了吗?”

“坏了风气……”

萧司空模仿着桓琚的口气说:“用杜氏就不坏风气了?”

严礼哑口无言,萧司空道:“好啦,忙你的去吧。桓晃的判罚也该下来了,不要多事。”

黄赞心道,【这可真不像萧司空啊!以往遇到这样的事情,他必然冲锋在前,劝谏圣人,他可真是老了,失了锐气。】

萧司空淡淡地扫了黄赞与严礼一眼,又闭上眼睛,也不知道是睡着了还是在参禅。熬到了时候,与黄赞等一起用饭,吃完饭在正事堂走上几百步,接着参禅。数到可以出宫回家的时候,慢吞吞地起身,也不乘马,坐车回家。

萧礼回家比萧司空要晚,拿到了崔颖提供的供词,再核实一遍,压着怒火回了家向父亲抱怨:“世上竟有如此糊涂的人!”

萧司空道:“能犯案被捉到的,第一是蠢,恶反而在其次。每个人都让你着急,你这个大理寺卿也就不要做了,免得气死。”

萧礼是为桓琚生气,桓琚对桓晃抱有怎样的期望大家都看在眼里。一件去了就能将功劳当土特产带回来的事情,硬是被桓晃办成了如今的模样。原因意是他要“孝”!还是对杜氏一个傻老婆子尽孝!

“他这般做,激怒了圣人,连圣人的名声都被败坏啦。”

萧司空道:“我年轻的时候,比你如今还想雕琢圣人的名声。”

萧礼哑然。

萧司空问道:“你打算怎么判罚呢?”

萧礼道:“儿以为,还是依法而办最好。”

“那就这样吧,你再想想,朝廷上接下来要做什么?”

萧礼道:“总不能是再清理杜氏吧?杜氏一族之前是跋扈了些,否则不能犯了众怒,这件事委实冤枉。”

萧司空骂道:“鼠目寸光!你就只看到杜氏吗?执政要看的是全国!”

萧礼低头想了一下,抬起头来时又带上了自信:“可是楣州?不不不,楣州已平,要派精干的官员去安抚,这是一定的。嗯……啊!楣州之事起因是杨仕达这样的地方豪强,楣州如此,其他的地方呢?”

萧司空背着手踱步,心里有点小得意:“不错,知道就好。你说说,接下来要怎么办?”

萧礼眉头微皱:“难在选人,更难在……圣人有些,咳咳,其实用‘四凶’的时候,圣人的本心也是好的。”

萧司空满意了:“那就去好好琢磨,去吧。”

萧礼缓施一礼,没有对萧司空讲,这几天他天天被大长公主念叨着要重判桓晃,但是他都没理。大长公主对长子比对幼子要客气得多,没有按倒一顿暴打,只是把他胳膊掐出了好几块青印。

~~~~~~~~~~~~~~~~

本朝道行最高的一只老狐狸已将桓晃放到一边,大理寺与兵部也将判罚结果给出——依律而办。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丝毫的问题,甚至桓琚也没有当朝表现出咬牙切齿。次日,萧礼给桓琚上了一道奏本,提出的就是地方豪强的问题,桓琚也将萧礼召入两仪殿,表兄弟俩一番长谈。

桓琚头脑清晰,思维敏捷,对萧礼道:“你能见微知著这很好,治大国如烹小鲜,须徐徐图之。”

【很有分寸嘛!】萧礼放心了,笑道:“臣将看到、想到的说出来,如何去办也还没有万全之策,全凭圣裁。”再看太子,也是神色如常。

萧礼更担心的是太子的反应,桓琚做了这么多年的皇帝,做事很有分寸,太子正年轻,血气方刚的时候,很容易过激。

桓琚道:“世上能有什么万全之策?做事第一条就是不要求全责备,否则能将自己给气死!”小声太子讲解着为君之道,第一是不要苛责大臣,要求得太严了就容易逼得大臣们造假。

【这样就好,这样就好!】萧礼放心地告辞了,【桓晃随您怎么判,反正不会出格的。】

萧礼前脚走,桓琚后一句话就改了个腔调:“他是个谦和的人,脾气有些软,心是好心、道理也是好道理,做事也不能都听他的劝。”

桓嶷心里惦记着楣着的事情,顺势问道:“那楣州的事情,阿爹打算怎么处置呢?”

桓琚笑道:“我不是已经处置了吗?”他的怒气在将桓晃削去宗籍、跑到吏部一通瞎涂乱画之后也平息了不少。

桓嶷道:“这样就能震憾不法之徒了吗?”

桓琚道:“当然。”

桓嶷还不知道削宗籍的事情,只知道桓琚跑到吏部胡作非为去了,小声抱怨:“阿爹将凡带‘杜’字的名字都抹去了,恐怕是不行的。大理只依法而办,震慑的效力也不够的。”

桓琚冷笑道:“难道你爹就只有这点本事了吗?把桓晃的宗籍削一削,看还有人敢学他的样子不!”

桓嶷脸上装得像个没事人,心里却非常的震憾:【原来还能这样干?!削宗籍可比涂了杜字要狠多了。将姓杜的名字都涂了,这也是“乱命”,削宗籍就不一样了……】

桓琚道:“你看明白了吗?学会了吗?凡事呀,能依法还是要依法的,否则乱了法统,还有你什么事?还有我什么事?”

“是,”桓琚恭恭敬敬地应了,问道,“那桓晃能放回家了吗?”

“当然!难道咱们还要养着他吗?牢饭也是饭!以后让他自己讨饭吃去吧!”桓琚气咻咻地说。

桓嶷小心地问:“那……三姨是不是能召回来了?楣州也太苦、太险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