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安国策(1 / 2)

加入书签

第四十七章:

随着主考官说出本次府试的试题后。

许多人都露出激动之色。

今年的押题,各地都做的不错,安国这个题目已经被揣摩出来了。

其实这也简单,毕竟出题之人是当今皇帝,满朝文武大部时间都是揣摩圣意。

能猜到也不算什么意料之外。

根据国情来猜题,一切都说得通。

既已公布试题。

众人便安坐下来,开始准备措词了。

许清宵没有继续思考要不要用自己的文笔来考试。

这个可以等科举的时候尝试一下。

整理好书桌面前的纸张,许清宵闭上眼睛开始沉思。

试题是安国。

在意料之中。

眼下【安国】试题,无非两种写法。

蛮夷北伐。

国家经济。

第一种,许清宵已经否决了,至于这第二种,许清宵还在酝酿措词。

一炷香的时间很快烧完。

基本上所有学生已经开始动笔了。

赵元将目光看向左右的仕子,很快其目光落在了许清宵身上。

一炷香的时间。

许清宵还未曾动笔,这有些奇怪。

考试时间是三个时辰没错。

但真正用来考试的时间,其实只有两个半时辰,最后半个时辰是抄录,学生们第一遍文章是写在自带的纸张上。

等修改确定后,再抄录于贡院卷宗上,最终呈上。

“作词虽好,但我也听说这许清宵入学还未足一月,文章并非绝词啊。”

赵元开口,他并不是瞧不起许清宵,而是阐述一种可能性。

周围两位老者没有搭话,他们是比较看好许清宵的,不过主考官这样说,也无法反驳什么。

的确,作词作的好,不代表写文章就好。

又是一炷香的时间过去。

许清宵迟迟没有动笔。

甚至许清宵闭上了眼睛,脑海当中浮现许多信息。

写什么文章,许清宵知道。

如何写,许清宵也知道。

但以什么开头,又以什么结尾,这些必须要想好。

写文章讲究的一气呵成。

这样才有精气神在内。

作词作诗可以慢慢来,调整韵脚以及更改词汇。

怎么写呢?

久久思考后,许清宵睁开了眸子。

他放平了心态,目光注视着碧蓝天穹。

忽。

一阵风吹来。

卷起许清宵的发梢。

纸张吹动,传来簌簌之声。

刹那间,许清宵笑了。

提笔。

染墨。

许清宵面上带着淡然微笑,他知道该怎么写了。

第一行标题。

【大魏安国策】

许清宵很是大胆,他给自己的文章直接取名大魏安国策。

当第一笔落下之时,许清宵书写速度极快。

一个个字落在白纸之上,或许是因为想通了,也或许是因为开窍了,许清宵的字体整洁有神。

每一个字都注入了他的精气神。

【大魏王朝,历经七次北伐,国库空虚,百姓疾苦,学生以为,安国之策,在于百姓,在于社稷,在于天下】

许清宵以北伐做文章开头,直接指出大魏国库空虚,引出自己想说的话。

大魏王朝,七次北伐,国库空虚,打成这个样子了,还有什么资格去打仗。

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打仗苦的是百姓,不打仗苦的也是百姓。

大魏王朝建国如此之久,五代文帝,治理国家,国泰民生,虽有靖城之耻历历在目,但不可否认的是,五代文帝让百姓安家居业,风调雨顺。

也正是因为五代文帝的治理之下,武帝才可七次北伐。

所以想要打仗不是不可以,但得先赚到钱。

这是许清宵第一段文章的核心意思,写法自然用了大量古词,不可能如此直白。

当第一段写出之后,许清宵没有任何犹豫,直接落笔第二段。

如果说许清宵写的第一段,还比较委婉,那么第二段就彻底放开了。

所谓安国,离不开钱利,许清宵以大魏七百年历史为基,出过无数俊杰,历代皇帝,文治武功,文人之中又出过一位圣人,靖城之耻过后,又出了一位武帝。

打也打过,骂也骂过,基本上七百年王朝,什么没做过?

所以北伐之争,不是大魏当下所急,民生大计,才是大魏眼下需要思考的事情。

百姓需要休养生息,大魏也需要休养生息。

所以百姓要赚钱养家,大魏王朝也需要赚钱养国。

【民穷则无粮,国穷则民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