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节:毕业之后的日子(1 / 2)
入职这家杂志社,分配给我的工作内容是根据总编辑的指示,学习拟定采访提纲,实际上等同于代笔,还要与有工作经验的同事一起去采访所谓的企业家,做个笔录助手。
后来逐步开始独立执笔写一些个人专访的文章,当然文章的署名是总编辑,我对此从未耿耿于怀,因为对我而言,尚处在另一种意义上的学习阶段,实际情况不允许自己对这一类的事情斤斤计较。
杂志中的文章实际上是属于商业化、娱乐化的宣传软文,因此也就决定了这些文章不会对人的思想深度进行挖掘;杂志的装帧设计很精美、摄影图片也有专门的部门负责;但文字内容中难免要充斥着一些流程化、快餐化的文章,虽然如此,这本杂志在私营企业主的群体中仍旧具有广泛的知名度,影响力不容小觑,甚至形成了以杂志为媒介的一个社交圈子。
每次采访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除了已经经过
“艺术加工”的创业历程一类的内容之外,甚至被采访者喜欢养什么样的花鸟鱼虫、住房的装修品位、与哪些娱乐明星交好、穿什么牌子的衣服、热衷于什么牌子的酒、开什么牌子的车等等等等,莫不究其细节,但凡可以展现正面形象的内容,都可以作为素材!
总编辑称之为
“对人的深度挖掘”。也许杂志社中舍我再无他人会对工作内容发出此番议论和感慨。
杂志社极少加班,周末赶稿子的事情更是闻所未闻,所以除了每天的工作之外,我下班后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并不算少。
空闲下来的时间里,我通常都在看
“不务正业”的书,或者上网看一些文学作品的书评。我所喜好的通常都是西方文学和哲学书籍,作品年代也相对较为久远,绝对算不得是当时市面上流行的畅销书。
那段时间能够让我将其作为深入学习对象的作品,包括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渡边淳一的《失乐园》、海德格尔的《海德格尔存在哲学》、尼采的《悲剧的诞生》,还有斯台芬•茨威格的几部中篇小说。
当然,最让我手不释卷的书还是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这本书通常都会放在我的案头或者枕边,以备随时阅读,其妙处在于,无需从头读起,那感受便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