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三、帝国主义干涉的前奏(1 / 2)
上海,浦东,祝桥镇郊外
在遥远的未来,这片邻近长江出海口的低洼湿地,将会耸立起一座规模宏伟,技术先进的现代化航空港——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还有全中国第一条试验性的磁悬浮列车轨道,到处洋溢着高科技的奇妙氛围。()
但在1934年岁末最后一天的此时此刻,这里依然只有一片广袤的稻田和荒芜的芦苇荡。
“……啧啧,这就是大海吗?怎么不是蓝色的?看着比咱们老家的山溪浑浊多啦!”
凛冽的寒风中,董小山排长背着榴弹弹射器,挎着56半自动步枪,腰里别着手枪和战术匕首,眯眼打量着前方一望无际的江面——或者说海面。在这位江西汉子的眼中,冬天的长江口虽然阳光灿烂、波光粼粼,但是寒冷的天气、光秃秃的原野和浑黄的江水,带给他的印象并不是太好。
——红十军团从苏州一路向东的征途,在这片江南大地的边缘,终于走到了最后的尽头。
再往东,就是波澜壮阔的大海。侵犯中华的帝国主义列强舰队,就是从那里劈波斩浪而来。
于是,董小山排长奉命带着他的那个排,在这里驻扎了下来,开始动工修建上海公社的海防观察哨。
如今,海防观察哨的修建工程还只是刚刚起了个头。而董小山排长此时之所以不在施工队伍里,则是因为他刚刚去了一趟设置在祝桥镇的营部,领了这个月的军饷和海防哨卡的工程款回来。
——嗯,严格来说,在抗战之前的工农红军内部。()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军饷的。
由于当时红军所处的各个革命根据地,大都经济落后、土地贫瘠、人口稀少,并均处于被敌人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之中,军民日用必需品十分缺乏,往往有钱也买不到东西。所以。大部分红军都废除了薪饷制度,采用供给制,只是偶尔发一些零用钱,并且账目公开,官兵待遇绝对平等——从军长到伙夫,除粮食外一律吃五分钱的伙食。发零用钱的时候。两角即一律两角,四角即一律四角,从来没有军官吃香的喝辣的,士兵却饥寒交迫衣食无着的情况。因此即使很久没发钱,士兵也不怨恨什么,几乎没有闹饷的事。
正是这种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精神。使红军战士在任何艰难困苦条件下都能保持高度的团结。
所以,董小山排长这回领到的军饷,其实应该算是本月的零用钱和庆祝上海公社成立的红包——为了让战士们对新货币加深印象,红十军团上下在今天每个人都发了完整的塑料“沪票”一套,从一百元的纸币到一角硬币样样都有,合计一百八十八元八角,实在是一个很吉利的数字。
按照换算成盐价之后的实际购买力。这笔钱在上海滩约合六块大洋,算得上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了。
除了全排官兵的红包之外,董小山排长还领到了海防观察哨的修筑经费——原本是可以让战士们自己动手的,但由于上面赶工期催得急,所以不得不花钱就地招募雇工,以便于加快建筑进度……就在他返回工地的一路上,董小山排长还操着紧急特训的上海话,对着每一个经过的村子高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