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七章 税收弊端(1 / 2)

加入书签

在大明朝,缴纳赋税的主要阶层对象,都是底层的平民百姓。

就算这五年收了他们的,也不过手掌之数而已,对大局根本没有什么影响。

而且这些穷苦百姓是真的一穷二白,不要说余粮余财了,许多家庭连一口像样的铁锅都没有。

如果他还不去扶持他们,体谅他们,还向他们贪婪索取,和那个只会下旨加征税粮的朱由检有何区别?

他们早已被剥削的只剩下这一条烂命,或许连一顿饱饭都换取不了的,贱如渣土的烂命。

在西南这种贫瘠到极致的地区,收一省百姓一年的税粮,还不如他去江南抄一批大户。

这样来钱即快,又不会祸害到百姓,还能刷一波名望,在百姓心中留下一个好皇帝的名声,简直一举多得。

而且大明朝对于税收这方面,那些规章制度也是一塌糊涂,太祖皇帝当年明文规定。

百姓缴纳的赋税以及官员俸禄的发放,全部以实物来进行。

意思就是,百姓以粮食为货币,向朝廷缴纳赋税,朝廷同样也只收粮食,亦或布匹绸缎等具备价值的物品。

这种税收的方式和制度,在明初之时,宣德年之前还能适用,可随着时间的变化,它的弊端和漏洞很快显现了出来。

尤其致命的是,这些漏洞还被文官们给抓住了,于是和卫所军户制度一样,慢慢的畸形了起来。

那个时候,大明朝还不是银本位,白银虽然也能当货币使用流通,但并没有成为主流。

朝廷发放了洪武通宝和官方宝钞,想要冲击市场,成为主流货币。

朝廷最骚的操作就在这里,自己发放的官方货币,自己居然不愿意回收,导致士绅官员也都不敢使用通宝和纸钞。

结果最后受苦受难的还是底层的那些,不懂国政不明事理的平民百姓。

他们用自己辛辛苦苦,日晒雨淋种植出来的粮食,从市场和官方两种途径,将自己的硬通货粮食,换成了谁也不收的,贬值严重的通宝和纸钞。

结果刚刚成立不久的大明朝廷,在百姓心中的信誉大打折扣,留下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印象。

而后面的各代皇帝,只要一登基,就好像要立马显示自己的权威一般。

迫不及待的制造所谓的永乐通宝、洪熙通宝等货币,纸钞同样要更新换代,换上属于某一个皇帝的专属才行。

这也就罢了,最让人不解的是,他们每发行一种新的货币出来,前一个皇帝的通宝和纸钞就要宣布作废,不能使用。

家里囤积了这类的货币的,真是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哭着承受这一切。

至于所谓的回收,或者说找官府变换,想都不要想,这个皇帝还在的时候就已经贬值的不行,更何况死了宣布作废。

他们这些前去官府,准备讨要说法公道的泥腿子不被打一顿就算好了。

从正统十四年土木堡的那一场大变故开始,整个大明朝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