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袁世凯(十九)(1 / 1)
“呵呵,这个问题,我倒是想问问你叶前辈,为什么沦落到这般田地。和这鸡鸣狗盗之辈为伍。”袁世凯对自己的判断有了一个更加准确的认识。看来对面站着的这个人就是叶主归本人不会有错了。
“当年叶某人号称‘南侠’,可是长毛贼侵入我家乡连自己的妻女都不能保护,一路上他们抢多少,我就抢回来多少,‘长毛贼’被灭叶某才流落到这上海,没想到竟然被我撞见了‘采花大盗’,这小贼心狠手辣,不过行事极为缜密,我经过数月的追踪和巡查,最后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才将他擒获。”叶主归眼眸中带着丝丝伤感之情,便是这般说道。
“可是,今天看你们的关系,也不像是有什么深仇大恨,甚至还有点情同手足的意思呀!”袁世凯往叶主归身后的柴房看了一眼,这个举动是在告诉叶主归,刚才的一切可是全部被自己看到了。
“想知道为什么今天叶某会和他混在一起是么?因为叶某家中蒙大难,又有何人帮助过叶某?叶某才觉得做个大侠没什么用,做个好人没什么好处,叶某的家人,叶某的爱人也不能保护,被‘长毛贼’凌辱,那既然这样叶某还不如像这个‘采花大盗’一样狂嫖滥赌的好。对不对!”其实天神和魔鬼之间只有一张纸之隔,可能之前是名满江湖的‘南侠’叶主归,而现在却是名副其实的‘采花大盗’叶主归。
“说说吧小兄弟,你是怎么知道,叶某就是这‘采花大盗’的。”叶主归对这个只吃了一碗面的小子,开始表现出了无尽的兴趣,便是问道。
“最开始的时候,晚辈并不知道叶前辈的身份,晚辈一直以为,‘采花大盗’是一个人,直到叶前辈将那个假的地址给了晚辈,晚辈才猜到叶前辈和这说书的前辈,因为晚辈问过当地人,知道没有什么东大街三十三号,换言之叶前辈是在包庇一个会武功的有可能是‘采花大盗’的人,晚辈才认识到,这‘采花大盗’可能是两个人。”袁世凯一边说着,一边心里面在呐喊一个名字,胡振宇快点回去搬救兵呀。
“就这么简单的,就知道了?”叶主归江湖多年,碰到的事情千奇百怪也不为过,就单从这简单的一句话便是能够判别出来这里面的事情,换做是谁也不会相信的。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件事情,就是叶前辈给我的报纸,里面的内容基本上都停留在了‘采花大盗’的这一页里面,换言之叶前辈对这件事情有着浓厚的兴趣,不过这么关心又有一身‘洪拳’功底的饭馆老板,晚辈相信肯定是想着大隐隐于市这样的道理。想来个灯下黑是么?”袁世凯其实没有说实话,袁世凯是想让叶主归再猜猜,拖延时间最重要,毕竟这要是和这样的老江湖斗智斗勇,还是需要耐心的,一上来就表现出自己的目的,到的最后基本上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小子,不管今天你是怎么知道的,但是你要知道,今天你看到的东西,是你最后看的一眼世界,我是不会放你出去的。”说着便是脚尖点地,身形一纵向着袁世凯的方向攻了过来。
‘咏春拳’这叶主归的最里面喃喃道。
咏春拳是一门传统国术,是一门制止侵袭的技术,是一个积极、精简的正当防卫系统、合法使用武力的拳术。较其它传统国术、更专注于尽快制服对手、以此将当事人的损害降至最低。咏春拳是以“中线理论”等理论基础为内容、而颇具特色的‘洪拳’分支,强调使用正确的观念、意识及思维方式,来导出肢体的灵活应用;其内容主要包括“小念头”“寻桥”和“标指”等,主要练习方式为双人对练的“黐手”“黐脚”等;辅助器材有贴墙沙包、三星桩等;训练器械有木人桩、刀、棍等。
关于永春拳的说法有一几种,说法一:咏春拳的创始者是福建福清南少林的少林庵五枚师太(原名朱红梅),五枚师太将禅武结合,最终创出一种适合女性演练的的实用功夫——咏春拳。之所以用“咏春”二字命名,是其一生博学心得的结晶体现。如简单的一个“咏”字的右半边“永”字的点、横、折、竖、勾、挑、撇、捺,就暗藏着咏春拳的拳理与招法。
说法二:与清廷“火烧少林寺”有关。当时福建莆田南少林因暗中“反清复明”遭到围剿。少林古刹也被官兵一把火烧成废墟,只有五个绝顶高手(“少林五老”)逃了出来,其中一个是五枚师太。她在南少林鹤拳的基础上创立了一套更重技巧的拳术,并传给严二、严咏春父女。严咏春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拳术,后称“咏春拳”。
说法三:福建泉州严咏春观蛇鹤相斗有悟,融合永春一带拳术和少林搏击技法而自创。
说法四:五枚创咏春拳后,并非直接传给了严咏春,而是传给了少林弟子苗顺,苗顺传少林俗家弟子严二,严二再传女咏春及婿梁傅俦。
说法五:咏春拳的创编与五枚师太或严咏春均无关系,更没有什么蛇鹤相争,而咏春拳的前身应为咏春拳,是清初反清组织“天地会”的一种斗争的武技,为河南嵩山少林弟子一尘庵主所创。他首先传给汀昆戏班的武生张五(人称“摊手五”,据说有“一只摊手独步武林”之誉),张五后来落难来粤,落脚于南海县佛山镇大基尾的“琼花会馆”,便将咏春拳传于粤剧界诸弟子。后咸丰年间李文茂起义,诸弟子为避祸而将“咏春拳”的“咏”字改为“永”“泳”。红船中人黄宝华、梁二娣、大花面锦等人学得此拳,又再传给在佛山筷子路开中药店兼行医的梁赞,此后梁赞将咏春拳发扬光大。
说法六:咏春拳应为永春拳,得名于福建泉州少林寺的永春殿,乃当年进殿者所习的南派内拳法,全称是少林永春,总教习是少林弟子至善禅师。南少林被焚,至善逃避到佛山,曾一度藏匿于粤剧红船中当伙夫。后因在东莞打抱不平露出行藏,戏班中人便纷纷拜他为师。弟子中有惠州人氏苏三娘,为戏班中花旦,所学尤精,被人誉为“永春三娘”。后三娘将武功传于红船中人黄华宝、梁二娣等人,黄、梁又传佛山梁赞,使永春拳得以在佛山发扬光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