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鹰扬府(1 / 1)
两日后,李康和李峰一起回了义丰,算是结束了他的这次东都之行。
回到家后,李康安分的在李家待了近一个月的时间,他这也是为参军在做准备。在这近一个月的时间内,他先是和其父母大概的说了一下东都之行的经历,接着拜访了其他的一些族亲,拿出自己在洛阳采购的一些奇异珍贵之物当做礼物分给了众人。
宗族是一个人最大的依靠,这一点李康清醒的知道,特别是现在这个极看中宗族血缘年代,和本家搞好关系是必须的,不然将来就没有人会去帮助你。
在这一个月的时间之中,李康除了去做这些事情,也派人去将博陵郡的鹰扬府仔细的打探一下。
隋王朝的军制为府兵制,军人被称为“卫士”。开皇初,隋王朝沿袭北周旧制,在皇帝直接统辖下,全国府兵由12卫分领,设立12卫府。每卫府统1军,置大将军1人,将军2人;下辖骠骑府、或车骑府,分置骠骑将军、或车骑将军;再下设大都督、帅都督、都督。
炀帝即位后,又新增加了四个府,全国形成了四府、十二卫统领天下兵马的制度。
隋王朝是隋文帝杨坚接受北周的禅让而来。北周也采用了府兵制,但制度还很不健全。等到杨坚建立隋朝后,为加强中央的掌控力,杨坚在代周前后曾下令将府兵将领赐胡姓的恢复本姓(北周以胡人为正统,许多汉人的重要权贵都被赐给了一个胡人姓氏),且军人也不再随从将领的姓氏。
还有重新整理乡兵,将私家部曲收编为国家军队,减弱地方豪强的力量。后来乡兵也全部编入了府兵。
隋文帝开皇十年(590),又颁布诏书,规定“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同编户。军府统领,宜依旧式。”(《北史·隋本纪》)军户编入民户,改属州县管辖,不再存在。但军人仍有军籍——“军名”,无论在军、在役或在家,凡军役范围内的事宜,均属军府管理。军人依均田令受田,免纳租庸调,平日生产,每年有一定时间轮番宿卫,战时出征,资装自备。在乡为农,在军为兵,兵农合一。
以上就是隋代府兵制的大致内容。
炀帝即位后,改原先的骠骑府、车骑府为鹰扬府。骠骑将军、车骑将军改为鹰扬郎将,还有鹰扬副郎将,分别为正五品和从五品,并且取消了将军、大都督、帅都督、都督等称号。后来鹰扬副朗郎又改名为鹰击郎将。
十二卫中的每一个卫分别统领各地的不同的鹰扬府,其数目各不相同,而每一个鹰扬府的兵力也是不一,有多有少。
经过仔细的打探,李康已经弄清了博陵郡鹰扬府的具体情况。
朝廷在博陵郡只设置了一个鹰扬府,其人数有一千三百余人。鹰扬郎将是由一个博陵郡的豪强周家的人担任。周家是博陵郡内一个势力很大的豪强,在这要说明豪强和世家还是有些区别的,就像李家和博陵崔家他们是世族,而那些本地豪强大多应该叫庶族,周家也就是一个庶族。
士族和庶族是两个不同的阶层,士族是经过祖上许多代人积累而成的世家大族,是一个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占据了特殊地位的阶层,特别以东晋最为强盛,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
而庶族则不同,他们许多是中小地主,政治和文化地位较低,不像那些士族之人,从小接受极好的文化教育,长大了肯定有个官做。庶族的地位较低,朝廷的重要官职一般都是有士族之人担任,而庶族则是只能担任一些低级官职。
在门阀制度之下,士族和庶族他们是对立的。
当然,庶族也不是非常弱,他们还是有一定的权利和地位的。因为世家大族无法包揽整个封建王朝的政务,使作为统治阶级一部分的庶族士人一直在庞大的政权系统中占据着一席之地。
不过一般庶族之人都是去担任武职,那些文职还轮不到他们。这主要是因为世族鄙薄武事,以文雅自傲,认为“屈志戎旅”有损门第,所以他们不乐武事,只愿做文职官。因此,各地的武职大多是由一些本地豪强担任。
博陵郡的这个鹰扬府叫做廉台府,周家凭借着其在博陵郡内极强的势力,将博陵郡鹰扬府的鹰扬郎将一职拿到了手中。而鹰击郎将则是由博陵的另一个世家夏家之人担任。
整个鹰扬府除了两位主将之外,还有司马一人,校尉四人,兵、仓两司。
陪伴了家人足够的时间后,李康觉得是时候去跟李均提出自己参军的事情了。不过,李康知道怕是很不顺利,李均答应的可能性为百分之一。
不要多问为什么,原因在那明摆着,李家属于世家,世家之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骄傲,对他们来说,当官很简单,但做官当然要当文官,对于武官这样的浊官,没几个人瞧得起它,虽不能说厌恶,但轻视是一定的。这种心态是世家的通病,十个人里面有八个是这种想法。
因此,李康已经准备好了长篇大论,到时和李均好好说教说教一番。只要能得到李均的支持,从军后的一切就都好办了。
除此之外,李康要入伍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年龄问题。隋朝以二十一岁为丁,那时才能参军,不过这对于李康来说自然不是什么大麻烦,解决它不成问题。
总的来说,只要过了李均这一关,一切就OK了。
在准备好了后,李康在大业六年二月十一日找上了李均。
“父亲”李康喊到。
听到李康的声音,正坐在院内闭着眼睛,享受婢女伺候的李均睁开眼,对着婢女挥了挥手,示意她们退下。
“坐吧”李均指着他对面的位置说道。
“谢父亲”李康答谢一声后,来到李均的对面的那个桌案旁席地而坐。
“难得你这阵子没有离开府里,不错。”李均看着李康眼里带着欣慰之色说道。
“前番离家甚久,有劳父母大人挂念,使亲人担心,是孩儿的过错。”李康回答道。
“嗯,不过东都乃天下繁胜之地,此一行还是值得赞赏的,不知我儿可有何所得?”李均微笑着问道。
李康想了一下后,说道“洛阳之地,聚天下之灵,地势奇伟,龙气汇聚,朝廷以洛阳为新都,确实乃不二之选。新都即成,天子召天下富庶之家居住洛阳,其后朝廷诸公共聚,使得洛阳城内繁华远超前代,天下商贾云集,名士汇聚。一国之都之大气,自不必言论,临其境自可知之。”
顿了一下后,李康接着说道“孩儿此次洛阳之行,略有所得。其一:识东都知天下之广阔,见高门知前路之遥远。其二:孩儿此次洛阳之行结识了几位青年才俊,从他们那里受益匪浅,也使得孩儿更加视野开阔。如蒲山公李密,字法主,其人谋略过人,学识深厚,极善兵书。又如卫尉卿李渊之嫡长子李建成,也是谈吐不凡,见识独特。”
对于李建成这个人,李康这次去洛阳确实见过他,不过并没有谈过话,只是一次和李密一起去参加一个宴会的时候,碰到过他,远远地听过他和其他人的交谈。从他的话语中不难听出,李建成确实是很有学识和见识。
李均听完李康的话后,抚着胡须大笑道“好!不枉离家半年之久,能以有此所得已然不错。”
“父亲大人所说甚是,能以有这么多的收获确实令孩儿欣喜,东都实乃聚集天下之人杰,虽是短短暂住,可收获依然惊人。”
“嗯,好了,不说这些了,康儿呀,你今天来的正是时候,我有一件事要和你商量一下。”
听到李均的话,李康一愣,不知他要和自己说什么事情,接着开口道“父亲大人有事要找我?正好,我也有一件事情想要和您商量。”
说完,李康看向李均,发现他这会儿脸上一直都是笑眯眯的,好像是有什么大好事,心情不错的样子。听到李康的话后,李均点点头道“哦!你有何事?先说吧。”
看李均心情不错的样子,李康也就壮着胆子开口了“父亲,自当今天子继位后,朝廷用兵不断,接连取胜。还有,这几年朝廷徭役颇重,使得大批百姓逃亡,天下盗匪从生,四海不宁,乱象已生。若长此以往,必将生乱。我河北之地,这几年来徭役最重,可谓已经片地不宁,将来必首当其冲。”
说到这,李康看向李均。李均见李康看来,点了点头道“确实如此,大业年间以来,河北之徭役之数远超其余各地,且徭役繁重无比,服役者死伤无数。为躲避朝廷的徭役,百姓流亡无数。为父身为本县县城,自知义丰之现状。如今,本县逃亡之百姓已有千人之多,周边盗匪无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