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分兵(1 / 1)
辽水东岸大败高句丽人后,隋军乘胜包围辽东城。
在全军渡过辽水之后,杨广下令全军在辽东城集结,开始重新布置各军的任务,于此同时对于辽东城的进攻也正式开始。
辽东城是高句丽的一座重要堡垒,位于辽水东岸边上,也是抵抗隋军的第一个重镇,不拿下辽东城,隋军也就无法全力向东推进。
四月中旬,各军总算是全部汇聚到了辽东城,一百多万的大军渡过辽水不是一夕一朝的事情,更重要的是隋军携带了不少大型军械,及许多的物质,为了将它们全部运过辽水花费了太多的时间,不然一百万大军顶多十五天左右就可以渡过辽水。
全军过了辽水后,接着是天子的御营和其他几个部分,等到各军彻底的在辽东城安顿下来,已经是快五月时分了。
没办法,一百多万人的大军实在臃肿,外加天子带过来的一班大臣及和府衙的官吏,还有一些家眷等随行人员,这让整个出征队伍庞大的不得了。
隋军先锋包围辽东城以后,率先展开了几次的试探性进攻,城内的高句丽人抵抗十分的激烈,隋军的试探性进攻没有取得什么效果。
之后隋军也就停止了攻城,派人向还没有过辽水的杨广请示下一步的军事行动。
这次出征前,杨广下令将领们的每一步行动都要先禀告于他,不得私自做出决定,各军将领们完全没有自主权,所以在隋军携着胜利之势试探攻了几下城以后,不得不停下攻城的步伐,等待天子的确切消息传来。
……
大业八年五月初
辽东城南五十里外是右御卫大军的驻扎之处,李康所属的右御卫渡过辽水、来到辽东城以后就驻扎在这里。这些日子右御卫并没有参加过一次战斗,无论是渡辽水还是攻辽东城都没有右御卫的份,他们基本在开战以来都是出于闲置状态。
这让李康心急如燎火,每日看着几十里外喊杀声震天的辽东城心里按奈不住,他来战场的目的就是建功立业,可是如今却一直闲置在这里,让他如何不感到郁闷。
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李康心里逐渐滋生出来的“苦闷”
军营的生活可谓是沉闷、枯燥无比,没有什么乐趣,特别是在现在这种情况下,完全没有了卫士们平日里在军府的那一丝心底的“自在”,或者是“亲切”。
军府好歹算是卫士们半个家,每个人在“家里”和在“外面”的感觉是绝不一样的,特别是军队的拆分重组,及上层官将的调换,不自觉的让卫士们感到有些不自在。
从去年年底开始一直到现在,各军的管理和之前在军府里相比变得严格无比,如今随着大战开始,右御卫的将士们来到这里后成天待在营寨内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做,烦闷就开始萦绕在卫士们的心间。
在这种环境下所有的卫士都有些不自在,外加离乡太久的思乡情绪,怎能让军心昂扬起来?
对于这种状况很快的军中高层将领就察觉到了,开始安抚军心,稳定将士们的情绪。
……
李康这会儿急的想要摔东西,不过每次他要摔东西的时候都看见身边每一样物品都是有用的,摔不得,无奈之下他也只能放弃了。
眼见隋军攻打辽东城攻了快一个月还没有打下来,李康心里很想现在去拿把刀一刀砍死杨广算了,指着他的尸体在天下人的面前大骂:他在谋财害命。
区区一个辽东城而已,面对人数众多、装备精良的隋军怎么可能会这么多长的时间还从不下来,就是使用车轮战也可以把他们累死。
隋军到现在还攻不下来辽东城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杨广的那句:吊民伐罪,非为功名。及被李康吐糟无数次的狗血命令:高丽人若请求投降,立即就宣布安抚接纳,不得纵兵进攻。
对于攻打辽东城的详细过程他们右御卫自然可以得到及时通报,自从进攻开始以后,已经出现了三次高句丽军支撑不住、面临破城的情况,每次眼看要战败,高句丽人就声称投降,隋军将领不敢违背杨广的旨意,只要高句丽人一说投降,他们就会停止进攻。
可恶的是这些高句丽人实在太无耻,每次都是假投降。各军将领收到高句丽发出的投降消息后,要命人飞马奏报炀帝,等到天子的答复。
而高句丽人则是趁着这段的时间,将城中的防守已调整巩固好,随即高句丽军又坚守城池。你说这气不气人,都三次了!杨广这个混蛋还不醒悟,就冲这一点李康觉得把他打死一万遍他都不亏。
不过李康也只能私下的在心底忧心忡忡,可不敢跟人乱说,杨广这人最小气,天下人都知道当今天子容不得别人议论他,所以李康只能在心底抱怨了。
……
焦急的日子很快就过去了,由于辽东城久久打不下来,及还没渡过辽水的时候朝廷之中就有人提议分兵东进,在攻打辽东城时派出一部分军队先行向东进发。
关于这个提议杨广很早就同意了下来,渡过辽水之后,经过一番的商议,确定了向东进军的部分军队。
分别是: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出扶余道,右翊卫大将军于仲文出乐浪道,左骁卫大将军荆元恒出辽东道,右翊卫将军薛世雄出沃沮道,左屯卫将军辛世雄出玄菟道,右御卫将军张瑾出襄平道,右武候将军赵孝才出碣石道,涿郡太守检校左武卫将军崔弘升出遂城道,检校右御卫虎贲郎将卫文升出增地道。
九军商定在鸭绿水以西汇合。
这其中就有李康所属的卫文升部。
分兵可不是随意就可以的,隋军之所以敢分兵那是因为他们占据绝对的优势,已经死死地围住了辽东城,一只蚂蚁都跑不掉,这样就不怕辽东城内的高句丽军从背后袭击东进的隋军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