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培养孩子的生物学概念,帮助孩子了解自(1 / 2)
第四节 培养孩子的生物学概念,帮助孩子了解自身成长特性的问题
2018-04-15 作者: 曾建英
第四节 培养孩子的生物学概念,帮助孩子了解自身成长特性的问题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对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有好奇心,因此,作为父母,你可能经常遇到孩子提类似这样的问题。孩子之所以经常会问这些问题,是因为他们对“生物概念”有这懵懂的好奇。
就像时间、空间和数字一样,人们把生物学也视为人类概念的“基础”领域。这是因为关于生物现象的知识对人们的基本生存以及美好的日常生活至关重要。从这个角度看,孩子对生物好奇、着迷也不奇怪。
那么,孩子应当如何获得生物学知识呢?一些研究者声称人类天生就具有特殊的大脑结构或大脑加工过程,这种结构和过程能促进生物学概念的学习。例如,心理学家奥特兰就曾指出人类生来就带有一个“生物模块”,它在进化的过程中得以发展,并促使人类在早期迅速习得生物学知识。
其他研究者则更关注经验和环境对孩子学习生物概念时所起到的作用。事实上,这也正是作为家长的你需要了解的问题。
一位日本研究者曾做过这样一个研究,该研究首先要找出儿童通过日常生活究竟对生物学知道了些什么,然后将幼儿对这种日常概念的使用情况与幼儿对在学校所学的科学概念的使用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有饲养金鱼、在班级或家里照顾动物以及类似经验的儿童,与缺乏这些经验的儿童相比,更能灵活地运用知识,做出更多具有可行性的类比、预测,对知识进行概括等,尽管他们都在学校里学习了相同的生物知识。因此,照料宠物的经验有助于儿童获得生物知识。
除此之外,儿童还能在和父母以及其他照料者的日常接触中获得生物学知识。父母和其他照料者应当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灌输正确的生物尝试。
天性和教养在儿童获得生物学概念的过程中祈祷了重要的作用。全世界的幼儿都对动植物着迷,他们有强烈的动机去学习有关它们的知识。儿童所处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也给儿童提供了许多学习生物知识的机会。在一些文化中,部分生物学知识的学习由正式教育承担。此外,儿童还可以通过从自然中获得直接经验,通过和宠物、农场动物、家庭植物的接触,通过谈话、故事和电视节目的方式学习生物知识。
案例分析
讲述人:竺女士
宝宝资料:可可,女孩,四岁。
这天,我正在厨房里择菜,可可忽然跑过来问:“妈妈,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
我愣了愣,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后,我放下手中的菜,郑重地开始想这个问题。
几乎所有孩子对自己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有好奇心,几乎所有父母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当宝宝问“妈妈我是哪里来的?你是怎么生我的?我是怎么到你的肚子的?妈妈为什么要生我?”这些问题时,很多妈妈们都有些为难,由于传统观念太深,性的问题一直是一个禁区,有些妈妈会对此感到措手不及,尴尬,她们不知到底该说什么?
有些妈妈为避免尴尬,大多会开玩笑式地回答:“宝宝是鸟叼来的;垃圾箱里捡来的;桥底下捡回来的;大街上捡来的;树上掉下来的;胳肢窝掉下来的;天上掉下来的;肚脐眼钻出来的;别人家抱来的,土里变出来的;石头里蹦出来的;蛋里出来的;马路边捡来的;甚至有妈妈说是拉屎拉出来的。”还有些妈妈还会说“宝宝是小天使送来的礼物,或者说宝宝象个小苗一样种在妈妈肚子里,宝宝太大了,肚子里呆不下了,所以就出生了。”
这种敷衍式的回答不但不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更有可能会造成孩子的错误认识,还有可能失去孩子的信任。因此,要回答好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很不容易。
见我迟迟不开口,可可又问道:“我是怎么钻到妈妈肚子里的,我是从哪里出来的呢?”
这时,我已经有了主意,我从菜篮子里拿出一枚鸡蛋,蹲下身对可可说:“可可,你看看这个鸡蛋,鸡蛋孵出来的小鸡就是大鸡的孩子。小孩子、小鸡蛋都是不会生孩子的,妈妈和爸爸结婚了以后,妈妈的肚子里就会有一个像鸡蛋一样的东西,慢慢的就能长成一个小孩子,那就是宝宝你了。你在妈妈的肚子里呆了10个月,最后在医生的帮助下,妈妈才把你生了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可可听得很认真。听完后,她愣了一小会儿,忽然笑了起来:“这个好玩,我明白了。”
说着,她拍了拍小手,跑回客厅继续玩积木去了。这时,我才长长地舒了口气。
解析:据前苏联斯明卡娅的研究3~5岁的孩子是直觉行动思维及具体形象思维者,他们总是运用已经知道的、见过的和听过的事物来思考问题。妈妈的回答会令孩子们信以为真。但这些答案无疑会令孩子们伤心,对父母产生疏离感并切在长大知道真相后,对父母产生不信任感。案例中的竺女士的方法就很值得借鉴,对于4岁的小孩子来说,还不需要对性问题做非常细致的说明。在谈论这个问题时,家长不应当撒谎或者责备孩子,而应该持友善态度,坦诚回答孩子的问题。
亲子课堂
孩子4岁左右后就已经懂得宝宝们不是自动出现的,在这个过程开始时一定有些什么事发生,3-6岁就开始询问“我是哪里来?”的问题。早期性心理学家霭理斯认为,儿童之所以有此活动,一半是由于很单纯的游戏冲动,一半是由于知识的愿望。现代性学家则认为,0—100岁的人都有性的需要,这种提问或许是出于性的需要和知识的愿望吧。那么,究竟该如何回答孩子的提问呢?笔者根据自己对心理学和性学的理解,总结如下几个方面:
满足孩子的性权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