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根除心理障碍,养成积极社交人格(1 / 2)
第一节 根除心理障碍,养成积极社交人格
2018-04-15 作者: 林海
第一节 根除心理障碍,养成积极社交人格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人际交往中,人对交往对象的印象只会保留很短的一段时间。特别是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接触到的信息庞杂,没有突出特点和特别价值的信息根本进入不了人们的头脑。因此,我们要想在与人交往过程中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必须有意识地突出自己的个性特点,构建你独特的社交人格和社交品质,以你独特的魅力去征服别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人,他们因为生理缺陷、认知错误、心理问题等原因,常常在社会交往中出现不敢交往、不愿交往的心态,以致在交往中出现表达不清、态度不积极等种种糟糕的情况,我们认为,具有这种不健康交往心态的人往往是因为他有社交心理障碍。
小云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女孩,同学甚至认为她有些孤僻。父母从小对小云要求严苛,小云认为安静听话、认真做事是最重要的。而且在小云上大学之前,父母又非常严肃地将“世人险恶”的理论向小云灌输了一遍。因此,在进入大学以后,小云不敢发表自己意见,不敢与人交往,常常锁在自己的小角落里。
直到大四毕业,小云还没有一个很要好的朋友。因为小云性格内向,她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学生工作,也没有参加过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四毕业找工作时,小云在一次次的面试中失败。因为小云在面试回答问题时常常非常自卑,一紧张说话来就语无伦次、面红耳赤。就因为如此,小云的工作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通过上面的案例我们知道,社交心理障碍会对一个人的生活、事业产生非常大的消极影响。小云就因为自小受父母偏执教育观念的影响,造成了她惧怕与人交往、不敢进入社会环境中去锻炼自己的心理缺陷,这扼杀了她与人交友、自我锻炼的很多机会。小云因此受到了社交心理障碍的贻害。小云的案例警示我们,人不可能脱离社会交往活动。我们要根除心理障碍,养成积极的社交人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社会交往中给人留下美好深刻的印象,达成我们的目标和愿望。
常见社交心理障碍的性质
好的社会交往可以减少寂寞、痛苦、空虚,增加自信、快乐、充实感。健康的社交心理对于社会交往非常重要。而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有一些人没有健康的社交心理,而对于社会交际常常抱有逃避和恐惧心理,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社交心理障碍。常见的社交心理障碍有下面六种,我们只有掌握了常见社交心理障碍的性质,才能克服自我心理障碍,攻克对方心理防线,保证良好的社交效果。
●恐惧心理
恐惧心理表现为在社交场合下与人交流,或者大众场合发表意见时表现出来的紧张、害怕,以致语无伦次,无法正常展现自己的能力。严重者甚至逃避社交场合,不敢见陌生人。具有社交恐惧心理的人在心理学上被认为是患了社交恐惧症。
有社交恐惧心理的人往往是因为太过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或者之前在社交活动中受到过严重的挫折而留下心理阴影。社交恐惧心理在社会交往中是最常见,也是危害最大的社交心理障碍之一。
●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表现为本人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自己看不起自己。常常低估自己的能力,在交往中缺乏自信,以至于做事没有勇气,办事没有胆量,没有自己的主见,容易随声附和。
自卑心理的产生往往是由于自我认识不足,过低评估自己。一些客观原因,如家庭经济因素、成长环境和新环境的落差等等因素也往往是产生自卑心理的诱因。
●自傲心理
和自卑心理相反的另一端就是自傲心理,自傲心理往往表现为不切实际地高估自己,毫无根据地蔑视他人,觉得自己是最优秀的。有这类心理的人往往在别人面前盛气凌人,常常使对方感到难堪、紧张,从而使交往变得困难。
有自傲心理的人往往由于他有着优越的成长环境,生活中受挫折较少,能力上得到过一些认可,从而对自己的自信心过度膨胀,这在社会交往中是非常令人反感的。
●封闭心理
有封闭心理的人常常将自己的内心感受、真实感情隐藏起来,与交往的对象保持严格的距离,对人对事充满警戒心理,不容易放下心理防线,往往导致双方的交流无法进一步深入。
封闭心理的产生往往是因为对外界的人和事的不信任态度,可能因为几次受过欺骗,或者家庭成长环境的影响。
●干涉心理
干涉心理是一种和封闭心理相反的另一极端心理、干涉心理表现为过分关注外界的人和事,对他人的**、秘密有极大的兴趣。专门打听别人的秘密并散播消息,这往往会引起对方的不满、厌恶等情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