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读南师巧逢喜几多 游茅山邂逅美道姑(1 / 2)
第四十七章读南师巧逢喜几多 游茅山邂逅美道姑(2)
2018-04-15 作者: 杏园秋雨
第四十七章读南师巧逢喜几多 游茅山邂逅美道姑(2)
且说杏雨走进中文系大楼报名处报了到,方才知道全省共录取了一百二十六名在职教师来此进修学习。因为是第一天,要举行开学典礼,所以大家都得集中到小礼堂去;然后分班,由负责带班的老师将所带班的学员引领到各自的教室。
离开会时间尚有一会儿,但学员们却已陆陆续续地走进会场。杏雨也来了,他和另外三名先后报了到的延令同乡一起迈进了小礼堂。落了座,杏雨扫了一下会场,只见年轻人居多,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应该是少数,但也发现了一个特殊者,足有五十开外,估计是年龄最长者。杏雨很是感动,心中立即涌起了对这位老同志的敬意。他明白:自己这代人或比自己年龄稍长些的人中,曾有多少同志被耽误了青春年华,被埋没了他们所具有的学习深造的才智,而无法实现他们的理想,以至要抱恨终生;正因为如此,所以这么年长的老同志才与我李杏雨一样,对能有来这里学习的机会格外珍惜和更加地渴望学习,热爱学习呀!
李杏雨这么地想着,便和坐在他身旁的一位差不多是同龄者的学员聊了起来。忽然,坐在前面的那位一直在看书显得颇高雅的女学员转过头来问道:
“喂,听口音您这位老师是延令人吧?”
“正是。不过您是怎么听出来的?”杏雨将侧着的身子转了过来,显得有点惊奇。
“我的老家就在延令,都是延令人还听不出家乡的……”
一个“话”字还没出口,这位女学员和杏雨竟同时惊呆了。
“李杏雨?”
“周诗雪?”
二人的手一下子紧紧地握在了一起,要不是这么多人,真不知道他们会不会拥抱。不过就是这样,也立即吸引了场内众多的目光。
无论是杏雨,还是诗雪,说什么谁都不会想到,时隔十八年之多,他们竟能在这里相逢。不知为什么,这时场内的音乐竟善解人意似的真切地转换成了邓丽君的那绵绵深情的《甜蜜蜜》的歌声,杏雨和诗雪也真的都如在梦里……
两人互致问候,可握着的手总不肯放下。正待细说,播放的歌声嘎然而止,原来举行开学典礼的时间已到,他们只得相约以后寻个时间再面叙详谈。
由于杏雨他们这一届的学员是南师大中文系首次面向全省在职教师招收的本科段学员,因此校方很是重视。中文系现有的专家、学者大多都受邀请来出席了这次开学典礼,并向全体学员亮相,让学员们能一睹大师的风彩。另外,在以后的学习期间,学校还得安排这些知名教授给他们上一些课,以满足学员的要求,令学员们大饱眼福的同时也大饱一下耳福。实际上这样的荣幸,所有学员在这开学典礼的此时此刻就都已经感受到了。他们用热烈的掌声几次为既是学者又是校长的谈风梁那声情并茂的,极富感染力的讲话而喝彩,他们更用鲜花和欢呼向亮相的老教授们表示致敬。
正是在此刻,在这些教授的行列中有一位端庄、文雅满头银发的女教授尤为引人注目。当会议主持人向大家介绍到她,说她叫梅兰凤,是专门研究明清文学的,以后明清文学史的戏剧部分将由她给学员们讲授时,杏雨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以为自己听错了。他问身旁的老师,这位女教授是不是叫梅兰凤,人家作了肯定的回答。他又推推前面的诗雪,问刚才主持人介绍这位女教授说她姓什名谁了?诗雪明确地告诉他,主持人讲这位女教授叫梅兰凤。
梅兰凤?世上有这样的巧事,我小学的启蒙老师,时隔快三十年,未曾谋面,更无消息,竟然在大学的殿堂里相逢了,而且还将继续教我知识,教我做人,不会真的在梦里吧?才喜逢了我的初恋周诗雪,难道又奇逢我的启蒙恩师梅兰凤?这难道真应了家乡的大俗话,是巧儿的妈妈养巧儿——巧上加巧了?会不会是上帝的安排?一定是我受喜逢诗雪的影响而过于敏感,过于激动的缘故吧?一定是梅老师以及她那封给我爹爹的信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的印象太深刻,太难忘,以至于此时的同名同姓之因而勾起了我对梅老师的不尽思念吧?
李杏雨的心里翻腾着。一阵激动,一阵猜想,最后仍难以相信眼前的梅教授就是当年的那个梅老师——那个曾为了救她的孩子而接受了他李杏雨的“锅巴饼”,以至被学校辞退了的梅老师。
然而,这个梅教授恰恰就是当年给杏雨启蒙的那个梅老师!当梅教授代表授课老师作发言讲话时,她讲到了她因丈夫的问题,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被下放到他丈夫的故乡延令柴墟的事,讲到了在这个困难时期,她在延令元坔小学代课是如何认识一个叫李成儒的支书,这个李成儒又是如何为了凑足儿子启蒙上学的费用,而带着年仅七岁的儿子去挖野芋头、刮癞宝浆挣钱,以后她又是如何为救快饿死的自己的儿子,接受了她的学生——也就是李支书的儿子送给她的两块“锅巴饼”,却不知这两块“锅巴饼”也是这孩子母亲的“救命饼”,以至她自己儿子的命不仅没救成,反而被校长辞退了的那悲酸的故事。一切无须再猜测怀疑什么了,李杏雨早已是双泪长流。他听到了前面的诗雪也在低声啜泣。而这时,台上讲话的梅教授同样已几度哽咽。随着她讲话的临近尾声,戏剧性的一幕便也就出现在了全体学员的面前。
梅教授最后说:
“这个故事是我永远铭刻在心,终身难忘的一段真实的人生经历。每当我懈怠时,我就想到那大字不识几个的支书为了送他儿子上学,带着孩子不怕日晒夜露,不怕蛇蝎出没、蚊叮虫咬,满田垄地埂去寻挖野芋头,满坟头墙角去捉癞宝的事。想到这事,我就浑身有了使不完的力量,就更觉得肩上责任的重大与神圣。每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就想到我和丈夫被下放时吃的苦,受的罪;就想到这两块“锅巴饼”的故事,想到那善良的支书和他的儿子——我的那位学生,还有我那饿死了的孩子。想到这些,再大的困难,再怎样的挫折也就吓不倒我了,我有的只是战胜这些困难和挫折的勇气与信心!”
疾风骤雨般的掌声在场内响起来,经久不息。梅教授摆摆手,继续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