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白居易:闲适诗十一首(1 / 2)

加入书签

69白居易:闲适诗十一首

2018-04-15 作者: 著者施蛰存;编者刘凌

69白居易:闲适诗十一首

白居易诗二千八百馀首,讽谕诗仅占少数。Www.Pinwenba.Com 吧《白氏长庆集》十三卷以下,不以类分,似乎以闲适诗为最多。在许多古调及近体诗中,有很好的诗,也有不少几乎堕入张打油的诗,可以说是“如长江大河,挟泥沙以俱下”。现在选录三首:

枯桑

道旁老枯树,枯来非一朝。

皮黄外尚活,心黑中先焦。

有似多忧者,非因外火烧。

赠韦炼师

浔阳迁客为居士,身似浮云心似灰。

上界女仙无嗜欲,何因相顾两徘徊。

共疑过去人间世,曾作谁家夫妇来。

浔阳春

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

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来由。

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

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第一首诗的风格大似王梵志、寒山子,在白居易诗中,是很浅俗的作品。第二首是赠韦炼师的。炼师就是道士,不论男女,都可称为炼师。这位韦炼师是女道士,白居易赠她的诗却说:你是没有**的上界女仙,为什么来留恋我?好像我们二人前世曾是夫妻。赠女道士的诗,如此措辞,在唐代诗人中,是绝无仅有的。尽管唐代的女道士,有些近似妓女,但白居易也不应当写出这样庸俗的诗来留在集中。第三首第二联“先遣”、“续教”、“报消息”、“说来由”,用词也不免粗俗,在正统的诗人眼下,这些都是很不雅驯的诗句。苏东坡说白居易诗俗,大概都是指这一类诗,我在这里只是随意举出三首,它们也未必是最俗的诗。

五、七言长篇排律是白居易和元稹互相唱和的惯用诗体。排律虽开始于杜甫,但长到一百韵的排律却创始于元白。他们俩用这种诗体往还酬答争奇斗胜,叙事抒情像写信一样。如有一首《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题目就说明是代替书信的诗。在这首一百韵、一千字的长诗中,他叙述了从贞元年间他们两人开始定交以来的遭遇,很像一篇诗体的自传。现在节录其中一段,叙述当年在长安和朋友们春日游曲江池,与歌伶伎女一起野宴的情况:

往往游三省,腾腾出九逵。

寒销直城路,春到曲江池。

树暖枝条弱,山晴彩翠奇。

峰攒石绿点,柳宛麴尘丝。

岸草烟铺地,园花雪压枝。

早光红照耀,新溜碧逶迤。

幄幕侵堤布,盘筵占地施。

征伶皆绝艺,选妓悉名姬。

铅黛凝春态,金钿耀水嬉。

风流夸坠髻,时世斗啼眉。

密坐随欢促,华樽逐胜移。

香飘歌袂动,翠落舞钗遗。

筹插红螺碗,觥飞白玉卮。

打嫌《调笑》易,饮讶《卷波》迟。

残席喧哗散,归鞍酩酊骑。

酡颜乌帽侧,醉袖玉鞭垂。

这一段共十六韵,三十二句。开头二韵四句是从上文过渡到春游,“春到曲江池”是关键性句子。以下四韵八句,写曲江池山水景色。接下去又用四韵八句,描写在曲江池畔张帷幕,摆筵席,选请美丽的妓女。再用四句八韵,描写饮酒歌舞欢乐的热闹情况。最后二韵四句,写酒阑人散、骑马回家,是这一段诗的结束。

在元白诗流行的时候,元和体这个名词,在青年诗人中间,是一个新兴诗派的名词,大家摹仿着做;在老一代的正统诗人中间,却是一个被轻视的名词,大家不屑一顾。到了宋代,元和体只是唐诗的一派,人们对它的看法,和西昆体一样,并不再有轻视的意味。明代盛行唐诗,五、七言长篇排律也有人学着做了。大概是考虑到元和体这个名词的意义不很确定,人们就把元白式的长篇排律称之为长庆体。清初吴梅村的《圆圆曲》、朱彝尊的《风怀》诗,就是竭力学长庆体的。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一首是白居易早期作品,他自己编在“未应举时作”的一些诗中,但这首诗却是名作,宋人笔记《复斋漫录》记了关于这首诗的故事:白居易在长安,曾以他的诗卷去向当时的前辈诗人顾况请教。顾况一看他的名字,就说:“长安百物昂贵,居住在这里可不容易啊!”这句话表面上好像是因白居易的名字而开个玩笑,但也无意中流露出一点轻视这个后生小子之意。及至看到白居易这首诗,他很赞赏“野火烧不尽”一联。他就说:“能做这样的诗句,在长安居住下去也不难。刚才的话,我是说着玩的。”这个故事,不一定可信,因为有人考证出,白居易和顾况没有会面的机会。不过这两句诗确是佳句,好在它是一副对仗极其工稳的流水对,既刻划了原头春草顽强的生机,又可以用作各种比喻。这是有高度比兴意义的诗句,但是接下去两句颈联却大不高明:“远芳侵古道”就是“晴翠接荒城”。这两句诗只有一个概念,犯了合掌之病。宋人诗话里已有人批评过了。诗虽然主要是咏古原草,但它是为送别而作,所以结句要运用春草王孙的典故,点明送别之情。《复斋漫录》将此诗题作《咸阳原上草》,就使人不能了解结句的意义了。

书天竺寺

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元从一寺分。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峰云起北峰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清下界闻。

遥想吾师行道外,天香桂子落纷纷。

这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题天竺寺的诗,玩弄语文花巧,接连写了六句结构很新颖的诗句。杭州灵隐寺的山门也就是天竺寺的山门。山门内有冷泉亭,是两道溪涧的合流处。灵隐寺、天竺寺又同处在北高峰下,对着南高峰。白居易利用这样好的题材,写成此诗,自己也很得意,亲笔写了,留在寺里。到了宋代,苏东坡小时,曾听他父亲说,天竺寺里有白居易手书的墨迹。过了四十七年,苏东坡到杭州来作刺史,在游天竺寺的时候,访问了和尚,才知白居易的手写本已没有了,但是有石刻的诗碑还在。于是苏东坡也做了一首诗:

香山居士留遗迹,天竺禅师有故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