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业余文艺宣传队(1 / 1)
第6章 业余文艺宣传队
2018-04-15 作者: 君山听雨
第6章 业余文艺宣传队
第6章 业余文艺宣传队
两年多后,刘英雄和秦月花高中毕业,成为了村里的回乡知识青年。毕业后不到半年时间,刘英雄就当上了民兵营副营长,刘立秋也当了大队团支部书记,秦月花则成了大队团支部副书记。三个人在读中学时就是大队文艺宣传队里的骨干队员,如今他们不再在学校读书,大队支部把办好文艺宣传队的任务交给了刘立秋和刘英雄。
刘立秋能歌善舞,从小就有着非凡的文艺天赋。大队文艺宣传队是刘立秋的大哥刘奇龙牵头办起来的。那时刘奇龙是大队会计兼团支部书记。刘奇龙虽然只读了三年书,但他绝顶聪明,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算盘顶在脑壳上打。别看他只读了几册书,但村里和他差不多年纪的,喝了点墨水的也不多。加上他聪明能干,刘奇龙不到十五岁就当上了生产队会计,十八岁时成了大队会计兼团支部书记。
文艺宣传队是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兴起的。那时候全国开展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化***运动,公社领导要求有条件的大队都要成立业余文艺宣传队,全公社十五个大队,除地处偏僻、人烟稀散的彭庄、山坳大队外,其他大队都成立了文艺宣传队。月亮湾大队支部研究决定,将开办文艺宣传队的任务交给了刘立秋的大哥刘奇龙。刘奇龙虽然能说会道,但他对文艺表演不内行,虽说自己也能哼唱地方花古戏的木马、铜钱调,但演戏就是个门外汉。赶着鸭子上架,黄牛捉住马耕田,刘奇龙接受这个任务后,也只能硬着头皮上。村子里不到一千人口,懂文艺表演的真不是太多。刘奇龙通过调查了解,将村里有点文艺细胞的人组织起来,钦点了20多个年轻人,但还是有些鱼龙混杂。有的人别看他平时哼哼唱唱还不错,但真的到了要向群众表演时就慌了神尽出洋相,上屋场的胖子就是这样。平时别看他唱得有鼻子有眼睛,到真正上台表演时,他就大乱了方寸,前言不答后语,到最后台词全忘了,怔怔在站在那里像根木桩似的,惹得观众们哄堂大笑。胖子第一次上台就出尽了洋相,见到人都不敢正眼去看,他知道自己不是个唱戏的料子,于是就主动向刘奇龙提出,要退出大队文艺宣传队。刘奇龙想挽留他,让他再锻炼锻炼,胖子头却摇得似拨浪鼓说,算了,别让我把自己的丑都丢尽了。刘奇龙也就不好再劝,同意了胖子的要求。刘奇龙在村里继续寻找发现人才,并吸收了一些在校学生参加,把那些上不了正本的人一一淘汰,宣传队才逐渐有了生机和活力。文艺宣传队刚开始时,只演些小节目,不需要什么舞台,排几个节目后,就在每个屋场的堂屋内表演,由于村里一年到头没什么文化娱乐,除了公社电影放映队一年来村里放几场电影外,再就没什么文化娱乐活动了,因此宣传队的成立和演出特别受到群众的欢迎。只要大队文艺宣传队在哪个屋场演出,大家就奔走相告,都蜂拥着过去瞧热闹,堂屋都要挤破。后来堂屋内演出不行了,就在外面地坪里搭个简易舞台演出。月亮湾大队领导还给宣传队特批了一点钱,让宣传队买了锣鼓、胡琴、笛子和化妆品等演出设备,扯了几丈红士布做了幕布,还根据剧情需要添置了一些简单的服装。大队文艺宣传队就这样堂而皇之地走进了月亮湾乡亲们的视野。
刘奇龙办大队文艺宣传队时,刘立秋还在完小读书。晚上刘立秋就跟在他大哥屁股后面,哼唱着一首首歌曲小调,并对文艺宣传队的节目表演指指点点。刘奇龙见二弟有点文艺细胞和表演天赋,就让他参加了大队文艺宣传队,成为宣传队惟一的一名高小学生。在宣传队里,刘立秋演的第一个角色是《婆婆佬佬学毛选》。他弄了块毛巾包在头上,举手投足,惟妙惟肖,倒像那么一回事。之后他又在《不忘阶级苦》中男扮女妆,饰演女主角,他的演出才能得到了更好展示,乡亲们对他出演的角色评价很高,刘奇龙更是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似地对刘立秋说:没想到你演戏还真有几下子,比我强多了。
从此刘立秋就成了大队文艺宣传队的一名小队员,那年他才十三岁。两年后,刘立秋又把刘英雄和秦月花介绍进了大队文艺宣传队。
几年后,刘奇龙娶妻生子,刘立秋和刘英雄也进入高中读书。他们逐渐挑起了大队文艺宣传队的大梁,刘立秋更是集编、导、主演于一身。待他们高中毕业,刘奇龙便毫不犹豫地把大队文艺宣传队的担子,压到了刘立秋这一茬年轻人的肩膀上。
刘立秋对舞台有一份特别的情愫,虽然那只是草根式的下里巴人,但他却格外喜爱那方舞台。他对音乐有着特别的爱好,而且记忆力特别好,许多电影里的插曲,他只要听上几回,就能哼唱出来。电影《英雄儿女》中的“英雄赞歌”和“歌唱炊事员”都是他看了几场电影后学会唱的。那时的八大样板戏里的许多唱段,刘立秋都能张口唱出来,而且唱得有板有眼,不荒腔走板。他不仅喜爱音乐戏曲,而且还是块表演的料子,大队文艺宣传队排演《智取威虎山》第三场“深山问苦”和第四场“定计”,他分别饰演剧中的主角杨子荣和少剑波,那大段大段的唱腔,他能横流倒背,一字不落,一招一式,浑然而成。正是因为大队文艺宣传队经常在外面演出,他还能自编自导自演,刘立秋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不仅邻村大队的不少群众都知道了刘立秋的名字,公社很多领导也都认识了他,把他当成了一个可造人才。
刘立秋渴望舞台。只要上了舞台,他就有一种亢奋的激情,变得是那样疯狂。无论台下坐了多少人,无论有多少双眼睛在台下瞅着他,他似乎像进入了无人之境,从没有一丝紧张,更不会出现忘词哑语的现象。
宣传队里20多人,大都是些青涩的年轻男女,而且有不少是在学校读书的中学生,虽然都是花样的年华,但都纯洁得如一泓清澈的泉水。当然也有几个男孩子有些例外,他们不到成年就已经娶妻生子,养家糊口了。几年后,刘立秋离开家乡到城里读书,刘英雄也参军入伍,这些年轻人就已经是几个孩子的父亲了。
刘奇龙把宣传队交给刘立秋后,拉二胡的琴手刘解放就是宣传队中年纪最大的队员。说他年纪大,其实也就二十岁刚出头,但他当时就有了一双儿女。刘解放是月亮湾大队文艺宣传队的主琴手,虽然他爷爷解放时被划为地主成分,但由于他父亲是区粮站的会计,也算是国家干部,大队领导没把他们一家人另眼相看。刘奇龙把刘解放挑选到宣传队里当琴手,既看上他的琴艺,也看上了他不错的表演才能。
两年后,刘解放的妹妹刘和平也进了大队文艺宣传队。刘和平人长得特别漂亮,又有不错的表演才能,宣传队重要的女角色大都是由她来主演。后来,刘解放由于家庭负担原因,经常要外出搞副业,就离开了大队文艺宣传队。
刘解放离开大队宣传队后,上屋场的阿春就成了宣传队的惟一琴手。阿春和刘立秋同龄,但他是家里的老大,父母似乎像是造人机器,给他造了一大群弟弟妹妹。阿春是父母的长子。俗话说,男儿十五立父志。阿春没到十五岁就为父分忧了。阿春只读了几册书,十一二岁就帮助家里挣工分,没到十八岁就成亲结了婚。上有父母,下有**个弟妹,阿春结婚生子时,母亲还和他妻子同时生了了一个妹妹。
过早的婚姻,让阿春身心疲惫,但他只要到了大队文艺宣传队,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乐呵呵的眼睛眯成一条线。于是,刘立秋给他取了个外号叫“眯子眼”。阿春是个典型的乐天派,就是家里缺粮断炊,他也不急不燥,拿一把胡琴坐在门前拉得虎虎生风。阿春的琴越拉越好,虽然他读书少,但一般的简谱他都能读准,有时候刘立秋就地取材编个表演唱什么的,他就和阿春一起哼唱着谱上曲,倒也像那么回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