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三战三捷(1 / 1)

加入书签

第89章 三战三捷

2018-04-15 作者: 君山听雨

第89章 三战三捷

第89章 三战三捷

时隔两个多月后,日军再次发起第三次湘北大会战。

第二次湘北会战后不久,薛岳于11月召开了“第二次湘北会战检讨会议”,检讨第九战区指挥作战的得失。在总结前两次会战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所谓“天炉法”后退决战的战略方针。其主要策略是:彻底破坏交通要道,在中间地带空室清野,设置纵深的伏击地区,诱敌深入。从四面八方构成一个天然熔炉,将敌围而歼之。

依此战略方针,第九战区制定了新的作战计划,要求在湘北方面,正面逐步抵抗,灵活侧击或尾击,选择长沙东南的浏阳河下游地区决战,围歼敌军进攻的长沙的主力。为实现这一战略意图,第九战区作战部队由原来的9个军增加到13个军37个师,总兵力达30余万人。

12月中旬,日军向湘北方向集结兵力,九战区判断,日军将进攻湘北,以策应香港作战。12月20日晚7时,薛岳向各部队下达战斗命令,由战区副长官兼27集团军总司令杨森指挥第50军、第20军在新墙河防线御敌作战。

日军这次入侵湘北在天时上遇到了极为不利气候,因为这年冬季,湖南出现了数十年罕见的雨雪与低温。12月的湘北天气,一般睛朗干燥,但在阿南惟矶下令进犯的这一天,湘北风云突变,先下大雨,后加大雪,气温骤然降至零度以下。突变的天气给日军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平日可徒涉的河流因雨雪造成水量大增,必须要有渡河的装备,并在适当的渡河地点才能过河;作战区域被彻底破坏的道路积水和泥泞加深,更增加了日军部队供给和后勤补给上的困难;乌云锁日,连日不开,使日军飞机不易配合地面作战,空中优势无得得到充分发挥。

12月23日晨5时,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日军第40师团向驻守新墙河南岸第一线的中**队第20军的133、134两师阵地进攻。该军凭借新墙河及其以南之纵深阵地,逐次抵抗,日军数次进攻都被击退。从清晨打到天黑,日军未能攻破守军阵地,也未能渡过新墙河。

24日凌晨,日军继续增援新墙河。上午11时,日军以4000余人的优势兵力,向守军第400团阵地猛攻,经过四小时的激战,日军才突破了守军阵地。当天夜晚,日军第6师团和第40师团强渡新墙河,占据了沿河南岸第一线的全部据点。守军主力乘夜色向东南侧山区的柏祥、十步桥等阵地转移,只留少量守军正面抗击敌人。

奉命坚守傅家桥营盘山、洪桥阵地的133师389团第2营王超奎营和第三营副营长李海俊,在敌军层层包围、轮番猛攻之下,仍利用断墙残垣,顽强抵抗,终因寡不敌众,两营官兵壮烈殉国。26日拂晓,日军跟踪追击,向第20军最后一线阵地袭击,第20军广大官兵,冒着凛冽的寒风雨雪屿日军反复争夺阵地。日军以一部围攻守军阵地,主力则连夜南进,直指汨罗江。中**队已在汨罗江和长沙以北地区布设重兵,迎来犯之敌。

这次会战同样是从新墙河北岸发起。由于九战区总结第二次会战失误的经验教训,采取了避敌锋芒、逐次抵抗、诱敌深入决战的总方针,准备充分,战术得当,广大官兵沉着抵抗,先退后进,最后进行反攻,一鼓作气,乘胜追击,围歼日军,并将其残部重新赶回到新墙河北岸,赢得了此次战役的巨大胜利。骄横得不可一世的的日军则严重损兵折将,伤亡惨重。 20多天时间,中**民让日军遗尸56900多具,其中内有大队长、联队长以上军官10人,俘敌139人。这是自“七七”事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歼敌人数最多的一次,也是太平洋战争初期,同盟军一连串失败中首开胜利的纪录。

这次战役引起了中外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不少中外记者赶赴湘北实地考察,到九战区采访并进行大篇幅报道,赞扬和宣伟中国官兵英勇作战的事迹。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说:“12月7日以来,同盟军惟一决定性之胜利,系华军之长沙大捷”。伦敦《每日电讯报》则说:“际此远东阴雾密布中,惟长沙上空之云彩确见光辉夺目”。《新华日报》1月11日的社论称:“我三湘健儿,我神鹰队伍,在此次长沙保卫战中,誓死保卫家乡,有效击退敌人。这表明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战场上,有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抗日生力军”。“它配合了友邦作战,使盟军在香港陷落、马尼拉失守、马来亚危急之际,有着中国战场上的胜利,以鼓舞友邦,以打击敌人”。它“与今日反法斯战场欧洲战场”“遥相呼应”,“所以此次长沙之捷,是有着国际意义的”。蒋先生曾评价道:“此次长沙胜利,实为七七以来最确实而得意之作。”

第三次湘北会战的总指挥是战区副长官杨森。当年,杨森的军部就驻扎在相思乡月亮湾。三次湘北会战的胜利,让杨森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想起曾经和他一起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将士们,他就有要为他们做点什么的想法。

1942年8月,杨森由县长(当时的县政府迁于大云山)陪同,在大云山一带检查布防。回想起湘北抗战中死难的将士,他决定在大云山麓刻碑以示纪念。于是选择了天井山的一块巨大石壁,由杨森亲笔题词,并请来40名石匠,花了两个月时间,将石壁凿成90平方米的平面,完成了刻石任务。

“三战三捷”四个大字,每字占2平方米。左边镂刻了64个注解文字:“倭寇侵我中国,在湘北相持五年,中经大举犯长三次,赖民众协力,将士用命,都予击溃。国人正精诚团结,矢志澄清,泐石共勉。杨森题。大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十二月。”在杨森刻石的下方10米处,还刻有一块石碑“三捷泉源”,由杨森部第二十军第133师师长夏炯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