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第 兵形象水(四)(2 / 2)
可是,凤翎毕竟低估了人心的贪念,诚如鸿昭所言,权势是很可怕的,比兵戈凶险百倍,没人能够逃脱它的腐蚀,像凤藻这样曾经离巅峰只差一步的人,就更加不可能“收心”了。
于是,别有用心的人用望舒姬的贪念,成就了“龙门之夜”。只叹凤藻孤注一掷,却仍未能越过龙门,仍是烂泥塘里的一条死鱼。
那夜在龙门山下,鸿昭的伏兵捉到了凤藻,本来想在战后立刻处决,却正遇上天子出逃的糟心事。
鸿昭想从凤藻口中问出真相,这才改变主意,刀下留人,对外宣布凤藻已因夜游坠崖而死,以安定诸侯和荀党之心。暗中却把她押在营里盘查考究。
凤藻其人虽然利令智昏,也并不是全无头脑。她知道一旦招供,自己就失去了价值。如果出去,她的同谋也要立刻杀她灭口。所以两年来,一直秘密躲在鸿昭爪牙下,苟延残喘,做一只怀藏宝珠,却绝不开口的河蚌。
凤翎可并不想要凤藻嘴里的“宝珠”。
东夷朝堂下的从来都是暗棋。
天子与东皇都有自己的斥候,即使那夜因情伤气急而被蒙蔽,两年来,借着各方线索,也多少能拼贴出龙门堡事件的始末。
所差的只是说破真相。
凤翎回宫后,鸿昭故意通过密诏告诉她凤藻存活的消息,为的就是让她亲自审问,直面真相。可是凤翎却绝对不愿,也不能够像鸿昭期望的那样,去捅破窗户纸,抓出那个元凶。有些事,已经错了,也许从一开头就是错的,那么为了继续把日子混下去,就只好将错就错。
她已经做了五年天子,与鸿党、清流,以及天下各路刺史诸侯,乃至北疆蛮夷,少昊各部,全都有了血脉相通的干系。他们共同长成一个互相牵制,相容相克的整体——景帝国。
“元凶”们不像龙门堡死去的诸侯破落户,已经从帝国的机体上掉落腐烂,可以轻易被抹杀。他们依然生机勃勃,在帝国内部发挥着重要作用。随意牵动其中任何一方,都会切开帝国筋骨血脉,引出更大伤害。
储君尚幼,边患犹存,皇权也未壮大到足以俾睨天下。当此多事之秋,对这个满身毒瘤的王朝而言,温温和和地治疗,比大刀阔斧地除害,更加合适。
凤翎想要继续昏聩,凤藻却要死要活地找上了鸿煦。
这倒给了凤翎一个顺水推舟的机会。
让鸿煦去审,能解脱自己,能搪塞鸿昭,也能解救鸿煦。
凤翎其人虽然行事任性,心狠手黑,说不上有多良善,却最讲究亲疏,推崇一个“义”字。知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道理。鸿煦是她的亲友,三番两次仗义帮衬她,成瑶又舍身饲虎,把儿子托给了她,她又如何能不尽力照拂鸿煦呢?
让他去问,不是为了真相,而是为了了结。
成婚五年来,无论给予帝君多少如花美眷,凤翎却总是能从鸿煦的眼里看到忧伤。有时还会对她露出淡淡的怨愤之色。这让凤翎有些挠头,不知如何才能叫这位纯良的君子开怀。
她想了许久,渐渐明白,根源大概还是那个阴魂不散的“望舒姬”。他与凤藻情深意笃乃是世人皆知,虽然伯劳飞燕各西东,可那“思君如流水”的想念又怎会轻易改变?他做了帝君,成了贤臣,表面看来心如止水,内里只怕依然陷在无望的孽缘里,无法自拔。死不透的孽缘就像化脓的伤口,包在表皮底下隐隐作痛……
定是如此,才叫他封闭心门,再不能迎接第二段春光。
看来唯有戳出口子,挤出脓血,大痛一场,方能好得彻底吧?
天子不由庆幸自己没有把凤藻杀掉,否则帝君的“病”一定会难以治愈。
人总是对活人苛责,对死人宽容。如果当年,凤翎在登基之初就将凤藻杀死,那么神女姐姐就会一直活在帝君心里,不能像今日这般跌下神坛,四分五裂。
凤藻活着,丑态毕露地活着,鸿煦才可能从孽缘中解脱。
鸿煦去问,龙门堡的真相就不会是重点了。他二人的昔年情义才会成为主题。按照往常的套路,凤藻见了鸿煦,一定会眼泪鼻涕地求鸿煦看在旧时相好的份上,解救自己。
那么,等他回来,凤翎就做个顺水人情,遣凤藻去看守皇陵,和那两个西狄宫人一样变成没名没姓的哑巴。以此抵偿一切罪孽,以此结束这段孽缘。
这样该是能皆大欢喜了吧?
凤翎正沉浸在自己的胡思乱想里,抬头却见青青竹下,帝君正站在那里,一言不发地望着她。他反常地换上了一本正经的明黄朝服,脸上没有一丝笑纹,清俊的眼中竟然满是凄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