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忠诚(1 / 2)
卫文升,河南洛阳人,李密在天下三计里把此人说得一文不值,大概是欺负人家年纪大,这一年,卫文升已经七十多了。但李密没有算到,有的人,年纪越大,骨头越硬。
听到杨玄感向洛阳进军后,卫文升率领长安的军队主动出击,在经过杨玄感的老家华阴时,他老人家干了一件事,冲进华阴,找到杨家祖坟,将杨素同志的坟给创了,把刚埋下去才数年的老杨给弄出来,丢到火里焚烧,是谓挫骨扬灰。
卫文升通过这一举动明白无误的告诉手下这帮士兵,现在我们都跟杨家结下了死仇,这一去就别想着敷衍了事,不能战胜对方就是被对方消灭。
然后,卫文升下达了一个命令:击起鼓来,全军奔赴东都。
不用衔枚潜行,杨玄感作乱犯上,可鸣鼓而攻之!
行出潼关,随从表示前面函谷关可能有伏兵,还是经陕县沿流东下,从后面偷袭杨玄感。
卫文升望着随从,摇摇头,然后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你的谨慎不是没有道理,但以我来看,杨玄感这小子只怕想不到这样的计策。”
无须绕路,取直线,挥师东都。
果然,一路进军并没有碰上任何伏兵,卫文升成功抵达洛阳城外。
通过函谷关后,卫文升得意的望着部下,一切尽在他的掌握,他甚至感觉平定杨玄感只是时间问题。
战场的奇妙往往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杨玄感没有料到卫文升的忠诚,而卫文升也没有算到杨玄感身上的一些东西。
现在,所有的不确定都将在战场上变成确定的胜负。
顺便提一句,卫文升的官职是刑部尚书,而杨玄感是礼部尚书(前),从官职上看,征战都不是其本职工作。但卫文升的刑部尚书似乎跟打打杀杀还有点关联。
卫文升很快向杨玄感发起了进攻,就效果来看,突击取得了不错的战果,一战而胜,卫文升也没有杨玄挺那样的耐心,他对部队下达了乘胜追击的命令。
接下来的事情在历史中很常见,追到一半,杨玄感的伏兵杀出,将卫文升的前军尽数消灭。
到了这时,卫文升才发现自己面对的不是一个毛头小子。
不能再大意了,必须用十二分的精神来应对。
卫文升终于认识到了杨玄感的智,但这还不是完整的杨玄感。
数天以后,卫文升又拉着部队向杨玄感发起了冲击,出击之前,卫文升先生是做了功课的,他在军中扫开一块地皮,祭礼隋朝高祖皇帝,表示要以死殉国。
这证明,卫文升是搞宣传工作的高手,经过这一动作,刚受到打击的士气又得到了恢复。
卫文升又将自己的部队打造成了必死之师。
战斗很快打响,这一回,杨玄感没有玩诈败这样的伎俩,而交战不久,卫文升就听到一个让自己激动不已的消息。
“官兵已经捉住了杨玄感!”
前军刚战洛城北,已报生擒杨玄感?!
卫文升心头涌起了一股惊喜,可当他发现部下也同样露出如释重负的表情时,不详的感觉替代了惊喜,他大声叫道:不可掉以轻心,小心有诈!
没错,杨玄感还在。
对面阵前,一人策马跃出,来人身高如山,身彼亮甲,手持长矛,一把虬髯随风飘扬。
端得一条好汉!
一声怒吼如平地响惊雷,震得文卫升耳膜发疼。
杨玄感的声带,李密大概早就如雷贯耳过,当年,他说杨玄感临阵应敌,只需喝斥,便可使敌人震慑,现在看来,这里面并没有恭维的成份。
这种功夫,当年猛张飞才有。
怒吼声中,雄狮驾临草原。杨玄感策马直冲过来。
所多人记住了前面的情景,这一幕经路边社广泛流传,当后人谈论起时,他们往往用另一个人的名字来形容杨玄感:力可抗鼎楚霸王。
隋军大败。
卫文升再也无法对杨玄感构成威胁,但杨玄感并不算大获全胜,一个人的死为胜利蒙上了一层阴影。
他的弟弟杨玄挺在一次冲锋当中,被流箭击中身亡,杨玄挺的死不但意味着杨玄感失去了一员猛将,更意味着杨玄感的目标离他越来越远。
起事时,杨玄感的两个兄弟在辽东前线,没有及时逃回来,被隋朝政府斩杀,现在又阵亡了一个。
为了替父报仇,我已经失去了三个兄弟,这是父亲希望看到的吗?这一切又是值得的吗?
每当想起这个,杨玄感就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与迷惑。在杨玄感跟卫文升交战的时候,东都洛阳城内已经变成了一个变化。
东都留守负责人是樊子盖。跟裴弘策、杨玄感、卫文升们比起来,他算是真正的武将。为了征高句丽,杨广抽调了全国的武将,总算给东都大本营留了一个甩大刀的。
但樊子盖的大刀甩不起来,因为东都的官员们看不起他。
樊子盖是最近才调到中央的,以前一直在岭南任职,属于下乡干部,从岭南回来,身上不免带点土气,平时东都官员都不搭理他,更不用说听他调度。
对于这个空降官员怎么适应新环境的难题,樊子盖很容易就解决了。
他找到了不久前从前线退下来的裴弘策,命令他再次领兵出战。
裴弘策直接拒绝,他已经被搞怕了,再说专业选手不出去,凭什么让他一个搞建筑的出去拼命。
裴弘策告诉樊子盖,就是打死我也不出去。
于是,樊子盖就把裴弘策打死了。
还有不服的吗?
洛阳人很快团结在樊子盖为中心的留守团队中,统一了认识:城在,人在,城亡,人亡。
一座军事重镇的灵魂取决于守将的意志。纵使以前洛阳有高墙深池,但在这一刻后,洛阳城才称得上固若金汤。
樊子盖不但加强了防守,还频频派出小分队,袭击杨玄感的大营,破坏杨玄感的行动计划。
对这个形势的转变,杨玄感并没有第一时间查觉,他正沉浸在连战连捷当中,不知道在胜利的光辉下,潜伏的是失败的阴影。
胜利已经开始离杨玄感远去。
打了几场胜仗后,杨玄感声势大振,每天都有上千人来入伙。可谓形势大好。
队伍一天天壮大,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怎么在部队壮大的情况下,保持部队的纯洁性就成了很重要的问题,李密就发现混进来一个思想不那么纯洁的人。
在攻打洛阳的战斗中,杨玄感俘虏了一个叫韦福嗣的内史舍人,杨玄感亲自出马策反了他,让他加入到起义军中来。韦福嗣也不含糊,连老虎凳都不用上,就投了诚,进入到杨玄感的参谋班子。
李密很快就注意到这个人,当发生下面这件事后,李密终于可以确定,韦福嗣是身在梁山,凡在庙堂。
杨玄感让韦福嗣起草一份檄书给洛阳城内的樊子盖,韦福嗣直接拒绝。
这就怪了,读过水浒传的人都知道,上山入伙,为表同心,是要签生死状的,韦福嗣官居内史舍人,干得就是起草文书的工作,又没让你去取杨广的人头,写一篇檄文当投名状再合适不过。
李密马上找到杨玄感,指出韦福嗣绝对不是自己人,这样的人应该马上拉出去斩了。
杨玄感奇怪的盯着李密:
“不至于吧,有这个必要吗?”
此话一出,李密已经明白,杨玄感必败无疑,其败因不在于杀不杀一个韦福嗣,而在于杨玄感的内心。
在李密看来,大丈夫立于世间,欲成所为者,必于内心问自己两个问题。
1.我的内心追求什么?
2.为了达成所愿,我愿付出怎样的努力?
这是一个关于立志跟奋斗的问题。要想成功实现自己的理想,立志必须坚定,因为只有强烈的**才能给你指引方向,而只有全力的付出才能让你最终抵达终点。
为了取得胜利,必须果敢,必须勇猛,可这依然是不够的。你要采取一切可能接近目标的方法,甚至有时候,这种**□□有些不近人情。
什么不至于此,什么先这样吧,这样的觉悟怎么取得胜利?
从中军帐出来,李密叹了一口气,告诉他的亲信:
“楚公好反却对胜利提不起渴望,我们将要成为俘虏了。”
很快,李密就更加坚定了这个想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