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第一次危机(1 / 2)

加入书签

在大宋做好人是要付出代价的,孟韬对此深以为然。

修江堰搭进去不少家财就算了,如今这件所谓功德无量的善事,则要冒着生命危险。

偏生还拒绝不得,释比麻吉的没错,大家是一条绳上的蚂蚱,自救和救人俨然成为一回事。

麻吉老头能成为释比是有道理的,兴许可以称为智者吧,至少是个聪明人。和聪明人话不累,却也很难占到便宜。

释比老头的担心没错,怕自己和大安军同流合污,怕将领一意孤行。可留下自己又能如何呢?

作为人质和筹码?好像没有任何用处,大安军将领巴不得他们立即动手杀人。老家伙心如明镜,是以孟韬不得不猜想,他不会是想临死拉上个垫背的吧?

我冤不冤啊?

孟韬暂时放弃了唱窦娥冤的想法,问道:“释比,您是智者,您肯定有法子,何必为难子呢?”

“嘿嘿,老朽不问世事多年,此刻能想到的法子便是让你来想法子。汉家郎,我看好你!”释比麻吉淡淡一笑,完全一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态度。

……

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作为人质的孟韬竟然掌握了主动,主导了劫匪的局势,甚至生死。

有何意义呢?是否功德无量,能不能救得了宁羌寨,他并不很在乎,怎样保住自己的性命才是关键。

家里祖母恐怕早已心急如焚,荆娘可能已经哭成了泪人儿,灵儿兴许念叨着找哥哥讲故事。想到这里,孟韬心里着实有些担忧。

羌人的探子还算不错,很快便知悉大安军的主将叫赵明,正是长房孟讯的大舅子,是谁想要至自己于死地显而易见。

孟韬没有暴怒,反而很平静,这种卑鄙人恩将仇报没什么奇怪的。之前看在孟家先祖的份上没有计较,结果他们不知悔改,变本加厉。

既然你不仁,那就休怪我不义。孟韬暗下决定,脱身回去后定要和堂叔一家好好算算账。

……

脱身并不是件容易事,宁羌寨不愿放自己离开,很不公平地把自己的命运和他们联系在一起。

赵明气势汹汹带兵而来,目的绝不单纯。若只是为了给孟讯和高氏帮忙,他绝不敢如此大动干戈。

自打太祖赵匡胤上演了陈桥兵变之后,大宋对兵马调遣防控很严格,无故私自大规模出兵,州府乃至枢密院都会详加过问,追责问罪。除非吃了雄心豹子胆,或有足以向朝廷交代的借口,绝对不敢贸然出兵。

诛羌逆,平叛乱!

多好的借口啊!打下一个山寨,获利绝对不少,平叛的功劳更不在,这大概是赵明志在必得的东西吧!

如此一来,即便羌人放了自己;或者自己下山亲口告诉他们,羌人没有劫砖茶,赵明也会充耳不闻。

他会认定羌人劫掠朝廷赐茶,意在谋反,随便炮制证据太容易。比如几套甲胄,几册图谶……偏巧寨主扎戎还去了陇南羌部探亲,估计会被成是勾结外族……

只要赵明成功,肯定不会放过自己。要么杀了之后将罪责推给羌人,认定为被杀害的人质;最严重可能被成是勾结羌逆的同谋,谋逆大罪很可能累及家人……

此时此刻,孟韬担心的不只是自己,更担心家中的祖母和妹妹。无论自己遭遇哪种待遇,她们的下场都会很凄惨!

活着,必须要想办法活下去!

……

想要劝服赵明退兵,抑或用其他方式排除其出兵的理由,都毫无用处!

至于武力对抗,想都不要想。只要动了刀剑弓矢便正中赵明下怀,叛乱一事便坐实了。

叛乱这种事,大宋朝廷是不会和你讲道理的,向来是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和朝廷对抗,绝对是以卵击石,孟韬不认为自己能够幸免。

为今之计,唯一的办法便是请一位足以压制赵明的人物出面,逼迫其撤兵。如果能够将其拿下治罪最好不过,但立即办到恐怕会很难,最不济也要自圆其,皆大欢喜。

这样的人不是没有,孟韬第一个便想到——利州路转运使陈贯!

……

当孟韬出自己的想法时,阿虎首先质疑道:“没搞错吧?找官员帮忙?他们都是一丘之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