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龟速的援军(2 / 2)
实话,孟韬对李府尹的能耐还是心存疑虑的,部将反叛毫无察觉,还因此吃了大亏似乎就是很好的明。
兴许运气好,能够坚守住府城,但指望他出城击溃,或者歼灭叛军已经不可能。城里的百姓或许能得周全,但是城外就……
西县据已经一片狼藉,大户人家被劫掠的不少,其中就包括拒嫁孟家的何家女另行许配的那户人家。据那位未婚夫想要阻拦抢掠的叛军,结果被人一刀给劈了,真是要钱不要命的傻蛋,可怜的何家女还未出嫁便成了望门寡……
这样的例子在西县、成古、以及兴元府外围的村镇上屡屡上演,叛军以劫掠财物补充粮草军饷,甚至还有刺激士气的考虑,一群亡命之徒,不让他们烧杀抢掠,奸/淫作恶委实太难。
百姓哭天抢地,怨声载道的同时,也有不多兴元府本地的痞/子流/氓加入其中。至于动机,大概是看着叛军可以肆意妄为,加入便可借着叛军的势力和名头,整治往日欺负自己的地主,或者强抢哪家的娘子,媳妇……
总之,不过几日时间,兴元府东边几县已经惨不忍睹。
西边的定军寨目前还好,叛军暂时未至,但绝非高枕无忧。距离兴元府也不过三四十里地,叛军攻城不下,四下抢掠,转瞬即可至。
定军寨已经不安全了,很多庄户已经打算逃到山中之前临建的木屋草庐。不过随着孟讯夫妻的夤夜逃离,那些藏粮的安全地恐怕也暴露了。
对此,孟韬十分后悔,是自己疏忽大意了。
反倒是孟讯夫妻这次反应极为迅速,得知赵明投敌反叛的消息,他们大概是担心官府会来缉拿赵家亲眷,前些天他们太过高调,这会自然是首当其冲,躲出门避风头在情理之中。
如果躲在别处还好,孟韬最担心的是他们直接前去投靠赵明,那定军寨庄户们藏下的救命粮食,甚至人身安全便有危险了。
唉,真是大意了!
这个时候,还当真只能指望怀安军及时来援,否则还真是束手无策。
当然了,孟韬也让家里人做好了逃难的准备,如果怀安军不来,则随时离开。
……
企盼怀安军及时救援的人太多了,李喆、孟韬、兴元府成千上万的百姓,利州路转运使陈贯同样如此。
接到李喆的书信,他的心情顿时无比糟糕,还有些悔不当初。早知赵明是这等背信弃义,投贼叛国之徒,就不该和他讲君子之道,宁羌寨绑架事件后就该弹劾他私调兵马,官逼民反,早做惩处。
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当初的一念之仁竟酿成大祸,赵明的变节倒戈,使得兴元府阻敌平叛的形势急转直下。
李喆已经在信函中坦言,必率部死守城市,与城偕亡,以死报国。这样的决心还是值得肯定的,却不见得可取。
陈贯很清楚,西县之败,李喆的勇气已经被打磨完了,固守城池是他必然的选择。
一来因为兴元府城重要,固守不失便无大过失;二来,厚实的城墙大概能让他多信心和勇气吧!至于让他出城作战是指望不上了,要他李喆心无畏惧,恐怕他自己都不信。
这时候责怪李喆已经毫无意义,为今之计,能够解兴元府危机的只有怀安军,而且是十万火急。
兴元府以东已经惨不忍睹,要是再不出兵救援,任由叛军肆虐,大好的江南天府之国就该成为人间惨境了。
可是怀安军的行动实在太慢,在剑门关停留多日,直到近两日前锋才到阳平关,还大有驻足不前的意思。
陈贯不由大为着急,他决定走一遭剑门关,找主将曹仪要个法,至百姓于水火之中,龟速不前,究竟意欲何为?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