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借兵的见面礼(1 / 2)

加入书签

ps:看《宋威》背后的独家故事,听你们对的更多建议,关注公众号(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众号-输入dd即可),悄悄告诉我吧!

乡勇整编训练如火如荼,冯石匠将自己的作战经验倾囊相授,教授乡勇们如何使用兵器,如何冲杀搏斗,以及些许基本行军作战常识。

但有一个问题始终无法解决,临时拼凑起来的乡勇,纪律性很差,很难统一行动,协调就更差了,这让冯石匠很是焦急。

“孟公子,禁军和厢军都训练日久才有效果……乡勇,短时间内想要凑效,很难。”

“做不到令行禁止,统一听命确实是个问题。”孟韬对此也颇为苦恼,不过当“令行禁止”四个字浮过脑海时,他顿时想起自己学生时代的军训经历。

那套办法不知有用否?死马当活马医吧!

只要能做到令行禁止,统一协调便再是乌合之众,对付同样一片散乱的叛军,多少能有些效用。

“冯叔,此事这么办!”孟韬随即将所有乡勇召集起来,亲自示范教导,什么稍息立正、左右转、起步跑步等等……

冯石匠和乡勇们都莫名地看着孟韬,行军打仗这些玩意有何用?过家家还是耍花样?

当有人提出异议时,孟韬朗声道:“此乃诸葛武侯梦中教授的练兵之法,诸位当需认真。大家听好了,只要教官发出指令,必须立即照做,不可忽视拖延……表现优秀者,有优厚奖赏。”

话间,阿旺和唐老七搬上来一个箱子,所有人顿时眼前一亮。

大把的铜钱在眼前,甚至还有白灿灿的银判,哪怕不把诸葛武侯和孟公子放在眼里,看在银钱的面子上也得好好做啊!

孟韬很满意他们见钱眼开的反应,笑了笑,脸色突然一沉道:“你们都看到了,做得好孟韬不吝奖赏。但丑话在前面,如果有人不当回事,视为儿戏,不听号令,必有责罚。轻者鞭笞杖责,重者滚出武侯军,全家滚出定军山……”

听到这句狠话,一众乡勇顿时神色凝重。鞭笞杖责算是皮肉之苦,受疼丢面子也就罢了。但全家赶出定军山,这可是极为可怕的事情。除了定军寨,如今兴元府还有多少地方能安全无忧,还能吃饱饭呢?

时间紧张,训练随即开始,孟韬亲自示范教导,冯石匠和唐老七等人监督训练。上半天的效果很一般,明显有些人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到中午吃饭时,几个表现优秀的人得到奖赏,明灿灿的银判和铜钱的声响着实让人羡慕。而几个平日游手好闲,为吃饭混入武侯军的痞/子因为不听号令,被鞭打一顿后赶了出去,午饭都没得吃。

看着那些人凄惨的下场,以及哀求的呼喊,庄户人家的汉子们心里一阵阵的抽搐。很显然,孟公子没有开玩笑,而且格外认真。

有人上前为他们求情,但看到孟韬冰冷的眼神,便不敢再开口。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孟公子除了仁义温厚之外,还有坚毅果断的一面。

冯石匠对此很赞赏,此乃带兵为将的必要素质,这个十五岁的少年郎比想象的更利害。

……

不只是冯石匠这么认为,利州路转运使陈贯见到这一幕,同样如是认为,心中更多的则是惊喜。

他满怀失意离开了剑门关,并未回利州城,而是来了兴元府。治下百姓尚在水深火热之中,岂能视而不见,冷眼旁观。

来兴元府做什么?帮助李喆;抑或想办法退敌?或者只是看一眼,求个心安理得?陈贯自己都闹不清楚意图何在?

这已经不重要了,他惊喜地发现,自己来对了。

路过定军山,竟听到了孟韬招募乡勇抗敌的消息,陈贯惊喜不已。官军未至,贼匪横行,兴元府有忠义之士,奋起而抗敌,难能可贵啊!

惊喜之余,却又有些难过,感慨不已。地方寻常百姓,一个十五岁的少年郎都知道组织抗敌,保卫家园,可恨赵明一介将领竟投降贼寇;怀安军堂堂大宋禁军,畏首畏尾,拖延不前。

这些尸位素餐,道貌岸然之人当真该羞愧而死。

相比之下,孟韬则再次让人惊喜。组建乡勇抗敌,保卫家园,这需要莫大的勇气和非常之胆魄,这份当机立断的果决也殊为难得。

他的仁义温厚,此举无论是初衷还是结果,都将有利定军寨,乃至整个兴元府的百姓,可谓救民于水火之中。

难得还聪明有才,想出了利用诸葛武侯招募士兵的主意,短短时间被拉起一支数百人的队伍。

有能耐,聪明仁义,自然有人愿意归附效力。素知兵略的陈贯一眼便看出来,冯石匠是个行家里手,堪为重用,也不知这子从何处寻来的好帮手?

还有这套训练兵卒之法,看似简单无用,但素知兵略的陈贯一眼便看出其中的价值。以如此简单之法,使令行禁止,听命行事的习惯印刻于兵卒脑海之中,简便易行,效果应该也不错。

要知道,战场上兵卒的个人勇武并不见得很重要,军纪严明,坚决执行主帅意志,协同作战的队伍才是真正的雄师。在陈贯眼下,这些乡勇已经颇有威力,比那些一击即溃的乌合之众强很多。

这便是胜利的可能,平叛的希望!

……

陈贯受伤的心大受安慰,连声称赞道:“孟郎君,不错,不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