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一四章 刺杀的机会(2 / 2)

加入书签

现在呢,眼见天空中一片片阴云密布、对色调近似的米格机形成了良好掩护,他倒是不太需要担心被敌机提前发现,这当然是个好消息:半路出家的mig-29n,毕竟不是真正的雷达隐身战机,不仅武器只有一枚r-27ep导弹、还不能进行任何剧烈的机动动作,一旦被敌机盯上就很麻烦——当然,他和僚机可以选择收起进气道盖板、进入机动性有所提升的完全状态接战,但是武器问题就真的没法解决了。

至于第二点,也就是mig-29n的航程问题,几天来龙云已经经过了一些测试,发现这架临时改装的米格机,航程表现还真就是如克拉科夫此前所言,“低可探测性”战机的内油航程完全就是不容乐观。

究其原因,一方面给战机加装的机腹弹仓对mig-29“中央升力体”的气动构型破坏较大,另外仅仅依靠辅助进气口,两台rd-33引擎的进气受限、燃烧效率也不怎么理想,怎么调整都会比原来更费油,所以虽然mig-29n的内油容积要比作为原型的mig-29多一些,但是一出一进还是无法完全弥补航程上的损失。

所以现在,要想在出击中有所斩获,龙云和僚机必须小心谨慎的进入小亚细亚、继续向南搜索并接近“望楼”预警机,然后才能发出蛰伏后的致命一击。

至于在接近预警机之后,仅仅两枚r-27ep的导弹火力,能不能确保击坠一架e-3a“望楼”,龙云对此倒是抱有一定信心,他知道预警机基本上是一直保持雷达开机、在执行任务过程中也都是直线平飞,这种目标对反辐射导弹来说是最容易搞定的,所以他现在只需要考虑如何隐蔽接敌就可以。

对两架隐身战机的静默渗透行动,华约的空情监控体系自然也做了一些工作。

就在一前一后两架浅灰色迷彩战机越过马尔马拉海、进入到土耳其上空时,龙云就接到了gci特别通信频道发来的空情信息,着重给出了信号探测系统判断的预警机方位。

对e-3a“望楼”这样的机型来说,本身生存能力极差、只能远远躲在战区一侧,其实这么做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an/apy-1系列雷达的s波段信号容易被无线电侦测系统发现,而完全暴露位置的预警机,等于就是敌人眼中最有价值的活靶。

所以现在呢,根据美国中央司令部的统一部署,两架升空值班的f-3a“望楼”预警机正在土耳其中部领土上空徘徊,彼此之间的距离也拉开到数百千米。

在如此开阔的战线上,仅仅投入两架扫描探测距离只有数百千米的预警机,如果是换了之前的北约作战模式,那肯定是完全不够,但是现在指挥官们已经把滞空战机分成了若干行动小组、命令部下在遭遇敌机后一定要保持优势数量再接战,否则宁可暂时退避——所以很显然,美国人是准备用一用他们此前并不擅长的数量优势、或者说机海战术去实施“盲视接战”这样反而便于空中指挥体系的正常运作,避免大量目标信息和友军动向汹涌而至,让预警机和地面指挥台站的工作人员忙中出错。

除此之外,大概美国人也体会到了南方战区战况的极端险恶,而准备在后方基地留存足够数量的预警机备份、以便应付高强度的作战消耗?

这个问题,龙云在作战准备时就很关心,不过他一直找不到很多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资料,那就是“一旦前线预警机失去指挥能力,空中的混乱态势会持续多长时间”——这种课题,不要说预警机数量稀少的苏联,就连美国也没有公开一些比较深入的研究成果,或者说即使有研究、也做的足够详细,却始终拿不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来。

应对这个问题的实际难点在于,预警机的数量是不是足够。

在仍旧处于一九九零年代的平行世界里,作为世界上的两个超级大国之一、又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头号盟主,美**方装备的预警机不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是稳居世界头名,不仅有一百多架小型的e-2c“鹰眼”,还有三十多架大型的e-3a“望楼”,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其他功能机型,阵容看上去的确是很强大。

但是所谓“阵容强大”,那也得看是面对什么样的对手。

仓促引发世界大战、准备并不充分的北约集团,几个月里一直在和东方国家集团全面对峙,这就让美军装备的几十架“望楼”大型预警机不堪重负,几乎都是在一片片各自的防区里疲于奔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