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谁家新燕啄春泥(2 / 2)

加入书签

安六娘,闺名锦宝,年方六岁,上有慈父慈母一对,兄长三名,刚添了个弟弟还没满月。隔壁还住着祖父一名,伯父伯母并堂兄堂姐各一枚。

安氏跟名门望族不搭边,过年祭祖的时候六娘瞧见过族谱,薄薄一册,往上最多数六代。

还是六娘祖父的祖父那一代才算发迹,这位老祖宗乱世里靠胆大心细南北贩货起家,大宁军费紧张的时候给军队捐过粮草,大宁统一中原后便迁居苏州吴县,本也就是一县富商就到头了,不想宁太祖论功行赏时给封了个正九品上的散阶儒林郎作为褒奖,打从这安家才算有了根儿。

可一个散阶又不能世袭,若是宗族有靠还好些,可老安家全族几口人都在一个院里了,实在单薄。为家族计,安家开始一边经商一边发狠督促子弟进学。

不知是祖坟上冒青烟还是战乱后人才凋敝,大宁重建科举制后安锦宝的曾祖父考了三回就顺利考了个举人回来,大宁的科举流程上与前世熟知的科举差不多,基本上还是县试-州试-省试-会试-殿试。

县试即童生试,每年八月在各县举行,其余都是三年一试,州试在三月下旬,在各州举行,考过便有秀才功名。

省试在同年八月里,在各省道治所所在州举行,考过便是举人了。

而会试则是次年春天在京都举行,考过称贡士或进士。

殿试是由皇帝取三甲的,当然,偶尔也会因各种原因黜落一些本已过了会试的人。

举人是有候官的资格的,安曾祖父不管是继续去参加会试还是就此去吏部候选,安家眼看都要有一场造化了,却不想这曾祖父读书熬坏了身子,一个冬天没熬过去就死于风寒了。

安家高祖年事已高,受不得打击不久也去了,留下年幼的一双儿女,便是安锦宝的祖父兄妹,总算安家有了个举人功名在吴县算站稳了脚跟,这兄妹俩还能凑合安稳度日。

安祖父又要维持家计又要刻苦读书,还要分神照顾幼妹,勉强考了个秀才可以维持读书人家的门楣便放弃了举业索性安心经商,自此把希望都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许是家学渊源,安伯父读书平平,算学却很好,磕磕绊绊好不容易考中举人后安祖父果断让儿子选择了明算科,孝文十年安伯父很顺利就考中了明算科贡士,虽则名次不高,却已是达成了安家数十年的期盼。

为了儿子和家族的前程,安祖父很是花了些银钱为长子补了从七品下的将作监主簿,虽官职不显,却实是个有油水的差事。

安家的生意原本就是将江南的茶叶、织品贩往北方,虽然规模算不得很大,但几代经营下来却很扎实,有自家的茶园和织厂,也有几房世代的忠仆。

为了生意安祖父原本一年中都有小半呆在京都,儿子顺利在选上官后安祖父索性决定举家迁往京都。

安家是商人起家,颇善投资,京都的宅子铺子一直都有置办,铺子便罢,宅子现有的都偏小,长子家人口简单便罢了,次子眼看要生一葫芦串的孩子,哪里住得下。

京都寸土寸金,能置办四进宅院的都是有品级的大官人和有名的富商了,安家若肯咬牙舍了银钱也能置办下一间,可安家根基太浅,安祖父实不愿惹人注意,很是花功夫寻访了一番,最后置办下了永春坊紧挨着的两座小三进的宅子。

位置不好不坏,胜在这一片多住读书人家,颇为清净。两座宅子中间开了门,安祖父随长子住在东侧宅子,称为东院,次子一家住在西侧,便称西院。一晃,已经在京都过了四年了……

“哇——”一声啼哭,打断了安锦宝的出神,愤怒地抓起书“啪”一声盖回脸上,想着正房里那个肉团子六娘心情复杂的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