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七章经略东北(2)(1 / 2)

加入书签

1893年,东北人口592.6万,清末最后一次人口统计,东北三省人口激增至1977万。.其中辽宁一省,人口1904年统计为1104.96万。

即便如此,东北人口依旧不多。也就是说,东北有很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平行历史的一百年后,东北是国家的重要粮仓,也是国内最适合机械化农业的地区。

由于人口稀少,东三省的政斧对地方政权的控制,集中在城市和铁路沿线。袁世凯当政期间,东北政治结构混乱,曰本人、俄国人在东北异常活跃,甚至可以说横着走。地方上匪患严重,官兵根本无力清剿,满清余孽在曰人的扶持下,活动猖獗,叫嚣蒙满读力。袁世凯倒台后,十余万国防军进入东北,地方武装或接受整编,或就地解散。

国防军进入东北之后,重点就是防范曰本,一直到中曰青岛之战结束,这一局面才有所缓和。对德宣战后,东北主力被抽调,随后补充的乙种师和新编乙种师,一边积极训练,一边将重点转向清剿各地匪患。一年多来,东北各路胡子,在强大的兵力围剿之下,要么被消灭,要么散伙,要么跑路躲的远远的。通过剿匪,各部队获得了一定在东北条件下的实战经验,检验了一些装备在寒冷条件下的实战效果。

方剑雄的东北之行,就带着检验新部队的意思。中曰战争结束以后,曰本势力陆续退出东北,就剩下一个旅顺。俄国老毛子却依旧在黑龙江呆着,丝毫没有走的意思。

方剑雄的专列抵达沈阳(奉天)之时,先期抵达的蒋方震已经等在火车站。

两人见面之后,也不多客气,直接上车,往沈阳城北大营而去。沈阳常驻军队为原驻扎德州的第二十四师,青岛战役后期,第二十四师北调沈阳,赶上其他主力部队抽调,师长林述庆也被调走,二十四师便留了下来,负责沈阳防务。师长何冲为教导队第一期生,原来的安徽军第一混成旅参谋长。因为战功和芜湖人的背景,何冲升官很快。

趁着新一轮的扩军,大批教导队第一期生纷纷走上师长的位置,这些人对方剑雄的忠诚度极高,远远不是那些留曰生可以比的。现在国防军的师长们,大致分为三个体系。第一是教导队体系,国防军九十个步兵师,其中近六十个师长都是教导队的出身。毫无疑问的第一大体系。第二个体系九十早期投靠的那批人,比如张振武、刘玉堂、沈同午之流,这些人的忠诚度也很高,毕竟自身利益与方剑雄绑在了一起。第三个体系就复杂了,有旧的北洋人,各省地方军官,还有一些民党出身的。这个杂体系,本身就尿不到一起,你能指望许崇智和徐树铮一条心?你能指望吴佩孚和李烈钧一条心?这个体系内,混到师长的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任务,还是民党身份者也不过2人,李烈钧和许崇智。北洋稍微多一点,但也有限。在看看远征军的高级军官名单,就不难体会出方剑雄的心思。远征军里头,占大头的军官,不就是杂体系的这些人么?看似兵力被抽调了不少,实际上这些人到了欧洲,国内的所谓地方实力派,能够产生的威胁大大减弱。等欧战结束,一些人还会升官,直接调入总参或者国防部,想接触兵权就难了。接替这些人的,除了方剑雄心目中的历史上没问题能力又很强的,其他人的位置只能被教导队出身的人接替。更不要说,后头还有一帮陆大生在嗷嗷叫的往前追。

“百里,徐树铮到了地方没?”方剑雄上车之后,便提起这个问题。

“徐树铮、王天纵的两个甲种师,马麒、马麟两个骑兵师,加上两个工兵旅,已经全部在归绥(呼和浩特)集结完毕。扶国,这个事情是不是缓一缓,等欧洲的局势更加明朗一点。”蒋方震出于慎重起见,提出了这个问题。

方剑雄摇摇头:“现在正是时机,电告段祺瑞,现在可以大举进入疆省了。杨增新迟迟不肯来京赴任,就让我国防军的将士去请他好了。”

蒋方震点点头道:“也只能这样了,这一次的军事行动,三个方向一盘棋。关键还是黑龙江的俄国人,他们会有什么反应。”

方剑雄看了一眼忧心忡忡的蒋方震,心里暗暗得意,这位总参谋长,能力很强,战略眼光深远。但他不是穿越者,不知道即将发生的事情。

“俄国人没什么好担心的,黑龙江的俄国人加起来能打仗的也没几个人,国防军整整十个乙种师、五个重炮团,有什么好担心的?再说了,他们不动,我们也不动。库伦、疆省,都是中国的领土,我们的军队开过去,没什么道理可以挑。俄国人要是敢撕破脸,那就坚决打回去。对了,提起这个事情,百里要注意了。提前个各部队打预防针,加强对哈尔滨俄军的监视,一旦他们敢打第一枪,就坚决消灭之。”方剑雄说话间带出杀气,蒋方震虽然有点担心,但是依旧很兴奋。

“这么大的军事行动,英法那边,怎么解释?”蒋方震笑着问了一句,方剑雄翻了翻白眼道:“我国境内的军队调动,还要知会英法么?尹昌衡二月出兵拉萨,是不是也要英国人统一?麦克马洪线的这笔烂帐,我一直没机会跟英国人算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