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1 / 2)
钗黛云三姝正在玩笑,却见薛姨妈回来了。黛、云二人忙上前见礼。
薛姨妈见了这对姿容出色的姐妹,喜得忙拉了手,“在金陵时候,就听夫人信里说府上有对姐妹花,小时候雪团儿似的可爱,及至大了,一个伶俐风流,一个率真可人——总算见着了。”又问道:“冷不冷?渴不渴?饿不饿?”就要丫鬟整治吃食来。
宝钗笑道:“妈,你这连问三样,不等人答,就吩咐下去了——想必是没打算听两位妹妹的意思。”她因与黛云二姝初次见面,虽然玩笑着,心里还掂量着,那湘云倒是没甚忌讳的,只是那黛玉瞧着是个心细的——倘若有不留心处,让她觉得被唐突了,反而不美。
薛姨妈听了宝钗的话,并不在意,笑道:“偏你多心,我就没这些想头,你这两个妹妹再没这些想头。”见女儿穿着半旧的家常衣裳含笑站着,心里疼爱,摩挲着她脖颈慈爱问道:“今儿妈往府里去得早,倒没顾上你——早起时冷香丸可吃了?昨晚头风可好些了?”因细细问她早膳用了什么,又吃了几方药。
湘云浑不留心,早坐在案桌旁吃起丫鬟送上来的糕点果盘;黛玉与她挨着坐下,捻了两枚瓜子在指间,耳中却把薛姨妈的话一丝不漏都听进去了。
她欲待扭脸不看,却又耐不住,侧身坐着,余光中把薛姨妈与宝钗母女神态尽收眼底。
黛玉在贾府中四五年,因宝玉入了上书房,元春入了皇子府,底下众姐妹,没一个是与亲娘亲密的,倒也不觉如何。迎春亲娘早死,探春养在王夫人处,惜春更是从东府接过来的,湘云不必提——襁褓中便没了父母。
平日里倒不觉得,这回儿见了个与自己年岁相近、品格相当的宝钗,竟是头一回亲见旁人母女相处。
她母亲去时,黛玉已能记事,虽然她衣食无忧,然而没了母亲,到底是不一样的。从前在姑苏时,偶尔她心里不乐,林父不能察觉,其时她实在太小,还记得自己赌气闷在被子里悄悄流泪,想着若是母亲还在……
至来了贾府,虽然家中长辈姐妹待她都极好,然而到底是客居,日子久了难免有一二不顺心处。这“若是母亲还在……”的念头,黛玉动过几次,每每平添伤心,后来与湘云为伴,也渐渐大了,自己解劝,原以为好了。
谁知此刻见了薛姨妈关怀宝钗,黛玉竟是痴了,捻着那枚瓜子,只觉心里空落落的。
湘云吃得两腮鼓鼓,又挨近些,举了个桂花糕给她,“姐姐你尝尝这个,我记得你爱吃的……”
黛玉忙避过脸去,眨眼抖落睫毛上的泪珠,回身推了桂花糕,低声道:“明明是你自己爱吃,偏要拉上我做幌子。”
“好姐姐,你吃一个嘛——不然回头薛姨妈问起来,这一盘子都是我吃光的,岂不是有点不好意思?”
“你还会不好意思。”黛玉破涕为笑,这才接过那桂花糕来。
“喜欢就只管吃。”薛姨妈问完了宝钗,听到湘云的话,笑着过来,与女儿挨着坐下来,与她们吃点心说话。这薛姨妈一般地也叮嘱黛玉、湘云,这几日秋风起,天寒日短,要留心保暖,仔细莫要生病云云。
黛玉含笑听着,一双妙目望着对面紧挨坐着的宝钗与薛姨妈,心里叹道:寿数天定,想来我是个母女缘浅的,那也只能怪我自己命该如此,何必羡慕旁人烦恼自己。
道理虽然如此,然而黛玉心中酸涩,实在无法对外人言说。
怡春宫里,永嗔跪在三年未见的母妃面前,也正觉得心酸。
竟是景隆帝来打圆场,他笑着对淑贵妃道:“永嗔正是年少心性。这么大的少年,那心思好比野牛似的,轻轻一鞭子就能跑出八百里去。他这好容易回来一次,你就赏他个笑脸又何妨?”
淑贵妃笑道:“皇上这话说得,臣妾万万担不起。儿大不由娘,臣妾如今也管束不住他了——从今往后,全凭皇上做主就是。”
“还不快跟你母妃说点好听的!”景隆帝冲永嗔瞪起眼睛,假怒道:“胡闹的时候那机灵劲哪去了?”
“母妃,儿子……”永嗔讪笑着,“儿子过几日又回北疆去了,您要有气,就这会儿冲儿子出了吧……”
“你又要回北疆去?”
永嗔抬头望景隆帝。
景隆帝恨得瞪了他一眼,安抚淑贵妃,“这个嘛,朕还没来得及告诉你……”
淑贵妃忍了忍,仍是笑道:“后宫不得干政,皇上既然这样安排了,自然有您的道理。臣妾说了,从今往后,永嗔的事情全凭皇上做主。”
永嗔跪在下面,脸上一黯。
年少的子女或许厌倦父母管束,然而有一天当父母告诉你,再也不会管你了——其中滋味,真是要让人流下泪来。
一时静默,永嗔抹了把脸,不再想这一茬,仰脸冲景隆帝笑道:“父皇,儿子跟您求个恩典。那选妃一事,等儿子从北疆回来再办如何?等儿子立了军功,父皇再给指一门好亲事,两下里并在一处,岂不是喜上添喜?”
“胡闹。”景隆帝皱眉,“朕那天东暖阁里跟你说的道理,你竟是全然没听进去不成?你都十六了,等你北疆回来再选妃,再到成亲——你得二十多了,像话吗?”
“儿子如今不想选妃,想起来就觉得烦闷。”永嗔直接说出自己的心情,他如今一门心思都扑在北疆战事与波诡云谲的朝政上,对任何分心的外人外物都颇为不耐烦。
淑贵妃却轻轻开口了,她仍是侧身对着景隆帝,不看永嗔,“皇上,臣妾看来,等过几年再议亲也无妨。”
景隆帝虽然还是皱着眉头,但是明显比永嗔说的时候能听进去了,“你也不替他着急?”
“人之性情,只看年纪似有不妥。”淑贵妃柔声细语,“臣妾记得皇上说过,太子殿下七八岁上,便已性情沉稳,不输朝中重臣。既然有年幼沉稳如太子殿下,想来也该有年长仍跳脱之辈……”这后面一种显然是在说永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