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德国使团(一)(1 / 2)

加入书签

【中俄哈尔滨条约】的签定成功,也让华东**彻底安心。总体来说,绝大部份元老对【中俄哈尔滨条约】的内容是满意的,毕竞得到了12亿卢布的赔款,约合1.27万英镑,10.8亿银元,还收复了大约75万平方公里的失地,怎么样看都是一次重大的胜利。虽然仍有少数元老对条约不满,认为应将《中俄瑷珲条约》割让的60余万领土全部收回,但绝大部份元老还是理智的,知道这样的结果也差不多是华东**的极限了,实际上战争进行到这一步,对元老的生活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许多日常的生活用品己开始限量供应,因此尽早结束战争,也是大部份元老的共识。

而在行政院里,更是希望尽快结束战争,这样华东**才能将二五计划全面展开,并且集中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发展经济、建立工业化的事务之中。

就在【中俄哈尔滨条约】签定的第二天,华东**就宣布停止物资管控和限制,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同时还预告,将会在3个月后,出版【远东战争记实】,全面的介绍这次远东战争的前后经过。

其实这个计划在台湾海峡海战之后,文教卫委提出的,因为那时华东**己经锁定了远东战争的胜局,而为了充份的利用这次战争给华东**带来的红利,并将这次战争的利益最大化,文教卫委建议可以着手编辑一本全面介绍远东战争的书,一方面满足社会各界人员希望全方位了解这场战争的心理;另一方面也是借机宣传华东**,再次加强华东**才是中国的守护者这个地位,并且为华东**取清廷而代之,创造有利的舆论条件。

对这个提议,行政院当然是支持的,因为这场胜利本来就是华东**的最重大功绩,一次就击败了英法日俄四大列强,这样的战绩即使是放在世界范围内,都可以算得上是一场奇迹般的胜利,更不要说是这个时代,屡战屡败,丧权辱国的中国,当然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怎么样升华、怎么样拔高都不过份。

而且华东**己经决定在第二个五年周期内,推翻清廷,正式建国,从华东**的实力来说,击败清廷是没有什么悬念的,关建是舆论导向,一方面清廷再腐朽无能,但毕竟是统治中国260余年的合法**,在这个还是皇权至上占主导的中国社会,华东**取代清廷的行为正当性,还是有很大的质疑性,而这一次远东战争的胜利,无疑是一次在中国社会中树立华东**取代清廷是天命所归的正当性,清廷气数己尽,合该当灭的结局,也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在华东**取代清廷的过程中,将中国社会的损失降到最低。

远东战争虽然全部结束,但秦铮还需要在东北再停留一段时间,将东北的局势稳定下来,因此暂时还不能回青岛来,而这时出访华东**的德国使团也即将到达上海。

一直留在青岛的海因里希亲王也离开青岛赶到上海,准备和德国使团汇合。一方面海因里希亲王才是使团的首席代表,当然不能在青岛等着使团来,而在上海与使团汇合,然后一起到达青岛,对华东**进行正式的国事访问;另一方面,海因里希亲王还需要在正式访问青岛之前,和使团进行沟通,了解这次访问青岛的任务,和需要达成的目标,虽然在和国内互通电报中,海因里希亲王对这次访问的目地也有所了解,但电报毕竟太简洁,不可能详说,和从国内赶来的官员沟通,详细了解情况,当然更好一些。而且使团是在2个多月以前从德国出发的,而在这段时间里,国际间又发生了一些事情,徳国有可能对这次访问的目标进行一些调整,另外亲王也有一些信息要向国内扳报告,因此还会和国內进行协商,只有将这些事情都确定好之后,才能展开对华东**的访问。

原来就在1个月前,英国和法国在英国伦敦正式签订友好协约,并调整了两国在非洲、亚洲等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停止对抗,并称为挚诚协定。虽然在挚诚协定中,并没有军事义务,但消除了英法两国之间的各种摩擦,因而使两国可以进一步在其他事务上进行紧密的关系合作。尤其是经过摩洛哥危机中,英法两国实际己经完全站在同一立场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