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零章 清廷求和(三)(1 / 2)
其实光绪的那点小心思,怎么瞒得过慈禧。而且慈禧在心里还嘲笑光绪太天真了。五大臣留洋考察归来后,慈禧不仅详细的看过他们的报告,而且还从多方面了解宪制的真正含意,如招见各公使夫人,还有在五年前担任皇宫御前女官德龄、容龄姐妹。
由于这对姐妹的父亲裕庚清朝贵族、外交官,1895年担任日本公使3年,后又任法国公使3年,这时期间两人均随父在外国生活了6年,由于裕庚的性格较为开通,支持两个女儿学习国外文化,因此姐妹俩在这6年中大开眼界,对欧洲的社会、文化、政治都有相当的了解,由其是德龄,更是精通八国外语,还曾跟随现代舞蹈大师邓肯学习过舞蹈。
庚子国变之后,清廷推行新政,慈禧从庆亲王口中得知裕庚的女儿通晓外文及西方礼仪,于是下旨召裕庚夫人带同德龄、容龄姊妹入宫觐见,后任命姊妹为皇宫御前女官,一方面为自己与西方国家使节夫人们交往担任翻译,另一方面也是做为了解国外情况的顾问。在1905年裕庚病故,姐妹俩出宫奔丧守孝,而在远东战争结束之后,慈禧又将德龄招回宫中继续任职,并封为山寿郡主,直到现在。
可以说慈禧对宪制的了解虽然并不完全透策,但也要远多于光绪那种半吊子水平,慈禧对宪制的理解是,尽管宪制会对君主的权力进行相当的限制,但也会保留相当部份的权力,像德国、日本这样的宪制国家,君主的权力实际并没有太多的限制,所谓君主不能独断专行,主要还是因为国内有强豪势力,君主和强豪势力必须要达成一个平衡。但华东**不同于普通的强豪势力,因此一但组成联合**,华东**是绝不可能把权力让给清廷的,那时清廷的皇室是死是活,还真就在海外华人的一念之间。
至于相信宪制能够保护皇室的地位,慈禧根本就不信,做为清廷的实际权力者,慈禧从来不会将自身的安全寄托在制度、律法上,而是权力的平衡,从这个意义上说,慈禧对权力的理解,基本是透彻的,只是慈禧光是能理解权力的意义,但却没有能使国家强大的能力,因此同样是女性政治家,英国的伊丽莎白一世,俄国的叶卡婕琳娜一世可以名垂青史,而慈禧留下的却只是恶名。
但慈禧也清楚,光绪的想法虽然天真,但还是有几分把握,原因就在于他是皇帝,那怕是个傀儡皇帝,但皇帝就是皇帝,这就是他最大的保护伞,如果海外华人要挟天子以令诸候,那到还真不会伤害光绪的性命。但那是光绪,而慈禧可没有皇帝的名号保护,因此慈禧的安全谁来保障呢?
虽然慈禧读的书到不多,但戏却看了不少,因此【三国演义】的故事到是基本都知道,曹操挟天子以令诸候,到是没有动汉献帝,但汉献帝身边的什么伏皇后、董贵妃、伏国丈、董国舅等人可都是被曹操杀了,那么一但清廷和华东**组成联合**,光绪或者还可以自保,但自己的安危就很难说了。
但这也并不表示慈禧就赞同南下迁都的建议,且不说慈禧也清楚,这一建议真的实施之后有多大的争议性,就算是自己力排众议,确定下来,这南下数千里的路程,一路的颠沛流离,有多少变数危险,而且即便是到了南方,也并不表示就能够安稳下来,因为清廷的根基是在北方,而南方早就是汉人大员的天下了,在庚子国变时,南方的督抚大员们就联手整出一个东南互保来,根本就没有把朝廷放在眼里,现在之所以还臣服朝廷,一来是朝廷并没有对南方的汉人大员过份紧逼,而汉人大员也需要朝廷这面旗帜;二来则是有华东**这个大敌存在,因此现在双方才相安无事,并且保持着表面的君臣关系,但实际清廷对南方的约束力很弱。
慈禧掌权多年,深知权力的重要性,一但清廷迁都到南方,等于是失去了自己的根基,无论是在那一个省定都,恐怕是都会权势大失,弄不好就又成了某个南方督抚大员手里的傀儡了。而且华东**是决不会接受南北分治,一但他们整合好北方,就会立刻挥师南,尽收江南之地,那时还是逃不掉,因此尽管慈禧早就做好了跑路的打算和准备,但这是在万不得己的时候才打算使用,而能够不跑,最好还是不跑。
其实慈禧的要求也不高,自己都是年过70的人了,还能有几天的活头,只要是熬到自己两眼一闭,身后的事情也就管不着了,但现在华东**显然不会给自己这个时间。不过只要是自己的安危能够得到保障,其实慈禧还是赞同和华东**合并成联合**的,只是什么样的保障能让慈禧彻底放心呢?连她自己也不知道,因为慈禧所能够想到的保障方式,在她看来都不可靠。
而南下迁都,如果能够确保仍然掌握权力,同时又能拖到自己咽气的那一天,慈禧当然会选择南下,但能不能做到这一点,慈禧心里同样也没有底,如果再倒退2、30年,慈禧到是敢试一试南下,一来是那时自己尚还年轻,精力和胆识都在,而且朝中还有几个自己信得过的重臣,有这样的资本,慈禧自然有把握在南方立住脚,掌住权,只是现在的慈禧己经没有那个精力和胆识了,而且朝中的重臣基本都己雕零,新晋的大臣又都靠不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