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四八章 南方战争重启(六)(1 / 2)

加入书签

袁世凯这样的决择是正确的,因为这时进攻长沙的战斗己经进入关建阶段,而长沙的份量,显然是要比泉州府、兴化府、彰州府大得多,因此在这个时候,任何人都会做出和袁世凯一样的选择。

经过几次战斗之后,这时德佑军只剩下6左右兵力,全线退守长沙及周边地区,而从南线调来两个协,又从南京调来一个协之后,袁军的总兵力己达到12万余人,己经完全足够进攻长沙了。

但就在袁军集结军队的时候,德佑朝廷也调集了15万军队,分为南北两线,北线由常德府进军,兵力为7万;南线由宝庆府进军,兵力为8万,救援长沙。

如果这两路援军能到达长沙集合,德佑军的总兵力将达到21万左右,几乎是袁军的一倍,因此局面对袁军十分不利。即使袁军能够在德佑军的援军到达之前,先攻下长沙,但德佑军的援军就有15万,而且袁军攻下长沙之后,兵力肯定会有损失,再加上连续作战之后的疲劳,再迎战德佑军的援军,胜率恐怕也不高。

归根到底,还是袁军在战争初期连续取得胜利之后,在进攻长沙的时机决择上,耽误了时机,如果袁军不等调集的军队到达,也有超过9万的兵力,立刻进攻长沙,局面就要好的多,因为当时长沙的守军虽然也有6万左右,但都是在战争初期从各个战场败退下来,不仅士气低落,而且军队还来不及拿新整编,长沙周边的防御工事也未修建多少,因此那段时间才是长沙防御最虚弱的日子,如果袁军在那时发动进攻,尽管在兵力上的优势不大,其实更容易,而且就算花一些价攻下长沙,但随后三个协赶到,袁军也可以立刻获得一支可战的生力军,即使德佑军的援军到达,这三个协的军队也可以为大军争取到3-5天的休整时间,守住长沙的难度并不大。

只是袁世凯虽然一手打造了北洋新军,但他其实并没有经历什么大战,因此实战经验不足,在战场上才有犹豫不决,贻误战机的情况发生。

面对现在困境,袁世凯只能招集众将商议,冯国璋、曹琨、张勋等人都主张缓攻长沙,退后选择要地布置防线,准备德佑军合兵之后,以守为主,等待时机。

只有段祺瑞主张可以一战,理由是现在德佑军的兵力虽多,但各军分散,尚未汇合成军,因此袁军还有机会逐个击破,如果能够集中优势兵力,击破两路援军的其中一路,则可以打破战场的僵局,扭转袁军不利局面,而一但放弃进攻长沙,后撤设防,任由德佑军合兵,则是将战场的主动权拱手相让,局面只会对袁军越来越不利。

袁世凯思考再三之后,终于决定采纳段祺瑞的建议,毕竟他也知道现在自己的地盘、人口均远于德佑朝廷,优势是军队的战斗力较强,但必须速战速失,一但打成了持久战,袁世凯肯定是耗不过德佑朝廷的,因此现在也只能冒险一搏,当然袁世凯也打定了主意,如果战事不利,就向华东政*府投降,凭自己积攒的财产,下半辈子也能做个富家翁。

随后袁世凯诸将协商,决定留下一个镇一个协,牵制长沙;另安排一个镇一个协,牵制德佑军南路的援军;而集中4个镇4个协,大约近8万的兵力,首先迎战德佑军北路的援军,这一方面是因为德佑军北路的援军兵力较少,只有7万,袁军在兵力可以略占一点优势;而另一方面德佑军北路的援军是由常德府进军,滨临洞庭湖,袁军的水军舰队可以发挥作用,协助陆军作战。

于是袁世凯调动兵力,由冯国璋领军牵制德佑军南路的援军,曹琨领军与长沙对持,自己和段祺瑞率军绕过长沙,在常德府和德佑军北路的援军相遇。

德佑军北路的援军到是没有想到袁军竞然会绕过长沙,攻击自己,因此只能固守待援,以常德府为指挥部,分兵驻守在常德周边的龙阳、沧港、草茶、桃源等地,迎战袁军的进攻。同时派人向德佑军南路的援军救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