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 第三十五章 六月债,还的快。(1 / 2)

加入书签

第六部 第三十五章 六月债,还的快。

20万俄军在陷入包围圈战后,并没有表现出顽强的抵抗意志,失败和厌战是当下俄军思想情绪的主流,尤其是在士兵和低级军官中间绝大多数人是同情和倾向于布尔什维克的苏维埃政权的。一场由布尔什维克党人发动的,旨在停止战争的兵变,在俄军的突围失败后的当天夜里发生了。士兵们在煽动下包围了集团军司令部,迫使集团军司令下令投降后,派人通知了中国北方军区第一集团集群总司令张光明。

城内守军则按照投降的规矩,排着队列鱼贯出城,在指定的地点放下书中的武器,俄军总司令无奈的低下了高傲的头颅,向张光明呈上了自己的指挥刀。总的来说,俄军对这场失败,多少还是有点不服气的。对于这种情绪的存在,张光明早有准备,安排了一场受降仪式后,接下来举行的进城仪式,邀请了一干俄军投降将领在旁观看。

首先进城的是排着整齐的队形的步兵队列,雄壮威武的队列让俄军将领们强烈的感觉到,这支军队的训练程度应该在俄军之上。其次最让俄军将领们感受到打击的是,中国军队的装备之精良。大量的轻机枪;大量的迫击炮;大量的冲锋枪;以及一眼望不到头的车龙牵引的重炮队伍。

一干俄军降将在两个小时的入城仪式过程中,可谓目瞪口呆。因为这仅仅是一个步兵师的入城仪式。根据这个师装备的火力程度来看,已经能顶的上俄军的一个军还有富裕了。关键的是,这种装备程度的中国军队,大约有60个师一百万人的规模。恐怖的是,根据准确的情报显示,中国人能够在短短的半年的内,动员起500规模的军队。假如动员起来的500军队有这些精锐的一半装备,就单独一个师的装备拉出来比较,同样要远远的强于俄军。总而言之,败给这样的军队,俄军将士可谓心服口服。

中国军方唯一没有料到的是,叶卡捷琳娜堡的百姓,居然自发的涌上街头,高呼这“乌拉”,迎接中国军队的进入。

当地百姓的举动,自然是因为听说了中国军队在占领新西伯利亚城后的救济举动。战争导致俄国经济崩溃,百姓挨饿的现象普遍,军队投降了很快就能得到中国军队的救济,换谁也是发自内心的希望停战不是?关于在远东占领区内救济百姓的举动,自然是源自沈从云的指令,按照中国方面和列宁之间的约定,目前中国军队占领的区域,今后将割让给中国。有了这个先决条件,占领区的百姓今后自然是中国的百姓了,救济一下也是必要的。当然,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明白,这也是一种利用沙皇统治给百姓带来的困境,顺手牵羊收买人心的手段。沈从云可不希望这么一条漫长的通往欧洲的补给线,日后到处都是打家劫舍的好汉。

按照沈从云战前“占领一处,稳定一处”的最高指示,工兵部队快速的修复了被破坏的铁路后,当天夜里三列满载着面粉的火车,率先进入了叶卡捷琳娜堡。证训部的政工人员忙碌了一夜后,在当地投降官员的配合下,四处张贴安民告示,挨家挨户的发放救济口粮。

接下来的时间内,火车站成了最忙碌的地方,几乎没十分钟就有一趟列车进站,满载各种军用民用物资的列车接连不断的进站,投降的俄军士兵被抽调出一万多人,在车站充当临时的搬运工。

尽管张光明得到的指令是以最快的速度向莫斯科推进,但作为先头部队的快速集团军,还是被迫停下做短暂的修正。原因不是部队的伤亡大,而是大量的坦克经过长途跋涉后,故障率明显的增加了。在占领了乌法小城后,半数以上的坦克因为故障停了下来,推进速度过快,导致了后续的维修配件的无法及时跟进。

张光明只能紧急下令调运一趟军列出来,专门为快速集团军补充各种所需的物资。不过这个时候,情报部门送来一条好消息,从德国前线退下来的两个俄集团军,并没有按照临时政府的要求快速的开往彼得格勒去剿灭苏维埃政权,而是赖在莫斯科不走了,并且秘密的派人前往彼得格勒和乌法寻求停战谈判,他们不想再打仗了。

这些消息对于沈力尧而言,属于绝对的高度机密,一个中尉连长是不可能知道的。呃,忘记说一句,沈力尧因为在战斗中表现出色,晋升为中尉连长了。

沈力尧最近可以说是整个装甲旅里头最忙碌的人之一了,不为别的,就为了之前沈力尧的所在的坦克是发生故障率最少的,而且大毛病还没有过。关于这一点,旅长亲自召见了沈力尧,询问了原因。

沈力尧所在的坦克故障少,完全是因为沈力尧结合在课堂里学的理论知识,加上在暑假期间利用父亲沈从云的关系,两次前往沈阳重型拖拉机,实地学习考察过坦克的生产过程。有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沈力尧在实战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坦克维护方法。

装甲旅长口沫横飞的在给沈力尧做思想政治工作,希望沈力尧能够答应给全旅的官兵上一堂坦克维护的课程。沈力尧一贯主张做人要低调,自然不肯答应这事情,只是摸出自己的维护心得的笔记本上交旅长。

沈力尧的软硬不吃,让旅长大人有点恼火,好在这个时候代理师长沈一阳进来了,问明白事情的经过后,淡淡的笑道:“沈力尧,我的车停院子里,你开去维护一下。”

装甲旅长当面没说啥,沈力尧一出门他就急了,拽着沈一阳的手说道:“参谋长,这小子可是难得的人才啊,您可别打他的主意啊。师参谋部的年轻俊彦多了,可不兴挖墙脚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