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追击(1 / 2)

加入书签

马占山长叹了一口气:“我们总不能让官兵在前方流血,而不发给他们那一点少得可怜的军饷吧.这事你办一下,人款不必返省,沿着前线发放,从第一线士兵发起,司令部现在还有饭吃,一个钱也不许留,发完为止。”

赵晓峰立即开口制止道:“我前坡根据地支援的大量钱粮、弹药、装备现在已经朝三间房开进,而且哈埠的抗日将领冯占海也已经答应加入我的东北抗日军!现在我已任命冯占海为第二军团的军长!他那里也会支援我们的!”其实,这些物资都是赵晓峰从奉天得到的,现在只不过是取出其中很少的一部分来收买马占山而已。

“好!“马占山几乎要跳起来,谢珂也欲言又止。

“还有!”赵晓峰笑道:“德国人支援我们的武器弹药也会源源不断地运来,现在我们的任务就是怎样将日本人打退!”

还不等二人叫好,机要秘书又跑了进来:“马主席,又有一条好消息,上海市各界救国会已经通电,倡议为咱们抗战募款,《生活》杂志社代邮的20万款已经先到了。”

马占山听了,感慨万千:“若是中央支持他抗战,何愁不把日军驱出东北?”

“赵司令不是比中央还可靠吗?”谢珂忽然开口道。

“什么?”马占山与赵晓峰一齐瞪着眼睛看着谢珂。

谢珂不紧不慢地说道:“那蒋总司令、张副司令什么时候为我们黎民百姓着想过?什么时候为我们的抗日队伍发放过一粒米、一颗子弹?他们什么时候领导着我们打击过日本侵略者?”

“这!”马占山完全明白了谢珂的意思,但他还是有点承受不了,不由挥手道:“你们先下去吧,我要冷静一会!”

赵晓峰兴奋地朝着谢珂报以微笑,立即拽着他出门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

这一夜,赵晓峰与谢珂竟然一直没有睡觉,他们已经将东北所有的形势全部分析了一遍,二人都互相钦佩对方的才华、知识,不由惺惺相惜起来。

谢珂又为赵晓峰解答了许多军事上的疑问、以及部队如何编制、如何牵制、如何调配上的难点。

赵晓峰真的希望多从谢珂身上学到些东西,因为他现在已经有了希望!

由于黄显声与赵镇藩的动员,哈埠的抗日将领冯占海已经答应加入东北抗日军!现在自己已经任命冯占海为第二军团的军长!他的手下现在有四千多人,加上自己拨给他的第五、第六师团,自己的两个军团已经达到了近三万人马!如果再加上马占山的黒龙江军队,那自己就有七万之众了!赵晓峰不禁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但唯一的缺陷就是大哥马占山到现在还没有答应加入自己的东北抗日军,看来,自己要多动动脑筋了!

关东军再度攻击黑龙江省的气氛越来越浓厚。10日下午4时召开的关东军的幕僚会议上,由于已经得到特务清水的情报,他们已经知道赵晓峰来到黑龙江,所以,全体一致决定应对黑龙江采取进攻的政策,对马占山、赵晓峰所采取的政治策略则完全放弃,一味依靠军事战略来取胜,因为赵晓峰对日本人来说,就是一个噩梦。

这时,日军支援江桥的主力已到,依然以多门师团为骨干,所属联队有:步兵第30联队、步兵第70联队、步兵第4联队、步兵第29联队;骑兵第2联队、骑兵第28联队、野炮兵第26联队以及附属部队。

1月1日,本庄繁与多门、森连密谋后,拟于12日起兵分三路向三间房、昂昂溪进犯。

长谷旅团长、天野旅团长负责左、中两路军指挥,守备队司令森连负责右路军指挥。

而此时的赵晓峰早已胸有成竹,不光是因为德国顾问团的精英们为自己献出了不少计策,更是因为马占山现在虽然没有答应立即参加东北抗日军,但已经答应,只要赵晓峰指挥着黑龙江的士兵将日寇赶出黑龙江地界,他就率领部队全部参加东北抗日军。

而冯占海的第二军团现在已经派来了三千精兵隐蔽在昂昂溪附近,而且是冯占海亲自带军,黄显声第一军团的五千精兵现在也已到达三间房附近埋伏,这次,他们不光为黑龙江部队带来了机枪、迫击炮,还带来了五十门大口径火炮以及几千发炮弹。

此时的本庄繁已经召开了幕僚会议,并向国内递交了自己的满洲问题意见书,明确如下:

(一)北满问题已无政治解决的余地;

(二)在此情况下,如不迅速使黑龙江省局势稳定下来,南满一带的局势就不可能稳定;

(三)严冬已经来临,一旦错失现在这个时机,就只得延至明春才能行动;

(四)因此,出兵齐齐哈尔是重要的。如果由于种种关系,政府在决定出兵的问题上遇有阻力,希望作为驻外权限内所采取的措施给以默认,也希望总领事对此予以协助。

此时的日本正处于经济危机当中,西方国家没有能力也不愿意借钱给日本,所以国内本来是不支持这场战争的!

因为不断的朝满洲地区增兵,日本国内早就分成了两派,一方面日本政府币原喜重郎外务大臣(男爵)怀疑这是关东军的阴谋,并且试图通过外交手段解决这次事端。并于9月24日,内阁会议决定了“不将事态进一步扩大”的方针。然而关东军无视政府的决定,以自卫为名,不断扩大战线,还一直在鼓吹这将是一次一本万利的掠夺战,虽然大幅增兵是要花钱的,但肯定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日本人自从夺得辽宁、吉林以后,他们这才发现原来中国这么富有,那些所为的中国军队除了不战而逃就是屈膝投降,这令国内的一些反战人士哑口无言起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