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孔家(2 / 2)
胸怀天下的郭炜可还要处理朝政呢,哪怕已经通过各种抓大放小将许多日常杂事交给了文武大臣,这个尚未一统的天下还是有得郭炜忙的。虽然是第三任皇帝了,他可做不成守成之主,郭威和郭荣只来得及扭转唐末以来中原的丧乱颓势,疆域只是初定,制度也只是粗成,其他朝代里面太祖太宗的工作多半还是得靠郭炜来完成。
不过这段时间倒是没有太多的朝政来麻烦郭炜,荆湖和蜀地早已经走上了正轨,禁军多已经撤离,州郡兵足以维护当地的安全,州县官员只需要按照常规治民理政即可。
就是尚未完全平定的南唐,其实也只剩下两个州城在南唐残军的手里了——一个是胡则僭任刺史的江州,一个是南唐永安军节度使所在的建州,南唐的永安军节度使陈谦是已故前任节度使陈诲的弟弟,阵亡的南唐镇海军节度副使陈德诚的叔父,前一段时间依仗着夏日和雨季以武夷山阻挡着王师。
大局已定,为了不在当地留下过深的战争裂痕,郭炜一直控制着围城的侍卫亲军和邻近州郡兵不必血战攻城,安心等待秋高气爽的时节再用火药破城,因此整个原南唐地区其实已经没有什么战火了。
新占领区的州县官自然是选择的精明强干之辈,战后的大赦、赈济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由于战争的顺利结束,战火对各地的破坏不算惊人,南唐时期的苛捐杂税又大部分得以蠲免,当地百姓对大周的态度已经大为改观,却也不需要郭炜再为该地特殊制定些什么规章制度。
慕容英武终于逃脱追捕盘查跑到了南汉的消息传到了东京,并且经过了岭南地区侦谍司人员的确认,虽然郭炜并不认为这人算得上心腹大患,但是他曾经给南唐带来的增幅还是让郭炜感觉蛮讨厌的,于是他尝试性地向南汉派出了使者,向刘鋹索要这个亡命岭南的战争罪犯。
另外那个被李弘冀派去出使契丹的皇甫继勋则完全不被郭炜看在眼里,只是询问了一下沿途关卡是否截获了此人,在得到否定的答复之后,郭炜也就没有再去关注了——像皇甫继勋这样的草包,从上一次俘获他之后的审讯来看,这人虽然部下装备着火器,但是他自己对火器却是一窍不通,完全不必担心在会在契丹搞出什么名堂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孔子四十四世孙孔宜的诣阙上书也就算得上一桩大事了。
“孔宜,字不疑,兖州曲阜人,孔子四十四世孙。于显德十三年春闱举进士不第,随之诣阙上书,述其家世……”
滋德殿中,右仆射兼礼部尚书、同平章事王溥正在向郭炜汇报孔宜上书的前因后果,吏部尚书张昭和今年的知贡举、工部尚书窦仪也在场等候郭炜的询问。
“窦卿,朕看今年春闱的名单,九经及第中有一孔姓之人,好像是叫作‘孔璋’的,也是曲阜人,与这孔宜是何关系?”
郭炜对孔家人上书求官的做法自有看法,不过现在门荫还是和科举可以相抗的入仕之途,郭炜是很难取消这些的,而既然朝臣的门荫可以管他们的子孙富贵,作为素王的孔子有一点门荫也就是相当合理的了。
这种事情,还是先把背景资料全部熟悉一遍吧。
对于结束还不到半年的制举,知贡举的窦仪当然是记忆犹新,这些资料几乎是不必翻查的,此时郭炜问起来,他当然张口就是档案:“孔璋,字不更,正是太祖广顺二年平慕容彦超幸曲阜时任命的曲阜县令孔仁玉幼子,而孔宜则是孔仁玉的长子。”
“孔璋,字不更……这个表字是个什么意思?算了,现在可不是算名字文采的时候。”听到窦仪说出来的奇怪表字,郭炜在心中略微嘀咕了一下,最终还是决定不要在这种细枝末节上面花费脑筋了。
“这么说来,孔家的幼弟九经及第了,长兄却是科考无望,于是才给朕上书,冀望以素王的门荫获进仕途?”
“正是,唐哀帝天祐中,以孔光嗣为泗水主簿,奉孔子祀;唐明宗长兴元年,以其子仁玉为曲阜主簿;长兴三年,迁龚丘令,袭文宣公;晋高祖天福五年,改仁玉为曲阜令……虽然战乱频仍,各朝却不曾放弃文教。”
对于郭炜的询问,王溥却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答之以孔家近代的家世,意思倒是很明显的。
就连唐末混得那么惨了,对孔家后代的恩荫封赠还是没有断,后唐李嗣源时期中原稍微稳定一些,就记得继续赐孔家官位,而郭威向世人宣示自己致力于文治,也是用拜孔庙和封孔子后人的方式。
这个孔家待遇的象征意义还是相当大的,自己考中的是一回事,朝廷的封赠则是另一回事,更何况长房长子才是关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