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文武大动(1 / 2)

加入书签

第七章 文武大动

看着潘佑、李平二人退出广政殿,郭炜面朝殿门愣了愣神,随后伸手搓了一把脸,起身离开案几,信步走到了东庑的大周坤舆图和下面摆放着的一座全景沙盘前。

域内基本一统,除开河套、定难军之外,大周的北疆基本上抵达了内长城一线。不要说现在契丹的元气还没有恢复,那个耶律贤的位置也不见得有多么稳固,就算是契丹的国力军势达到耶律德光时期的顶峰,或者曾经出现过澶渊之盟的那个时空辽圣宗的顶峰时期,北疆也不会出现重大危机吧……

北线的守备配置可是非常强悍的。

在这两年时间里面,陆陆续续地有大臣大将老去或者致仕,导致政事堂与藩镇出现空缺,再加上有功将士的各种封赏安置,很多关键性的位置几乎都换过了一遍。

东北方向倒是没有什么大变化,范阳军节度使高怀德、卢龙军节度使王审琦、义武军节度使祁廷义、成德军节度使李重进,这四个人分守燕山以南、太行山以东的四大军镇,不光是牢牢地控扼住燕山和太行山的几大隘口,在河北地区的北部形成了梯次防御,而且还能给西山道上原属蔚州的飞狐、灵丘两县提供支撑,并且兼顾西边的河东地区。

西山道上,除了朝廷派出的知县与榷易使管理着飞狐、灵丘两县及其榷场之外,离开殿前司控鹤左厢都指挥使职位,新任西山道巡检使的解晖率领一部分驻屯禁军和州郡兵负责关山重险较少的西山道防御,连接起北平府、易州与河东的北线联系。

在太行山与黄河之间,是河东节度使向训、昭义军节度使李处耘和建雄军节度使王晋卿共同控扼的河东地区,其中面对契丹的防御基本上归属河东节度使管辖,昭义军、建雄军则为其提供坚强的后盾。原昭义军节度使李继勋调任,而郭炜的舅公、原建雄军节度使杨廷璋已经故去,给了锦衣卫亲军副都指挥使李处耘和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王晋卿落去军职,正授节镇的机会。

因为河东对北面防御的重要性,在太原府的北面驻扎了一批驻屯禁军,由新任的代州与三交口缘边巡检使杨业统一指挥。老于边事的杨业对忻、代地区的地形自然是非常熟悉的,又经过了武学的短期培训,迅速地掌握了指挥火器部队的战法,向北防守雁门关一代,向东与西山道的解晖连成一气,身后有整个河东地区的支持,倒是游刃有余。

黄河的西面,已经和大周正式接壤的府州、麟州得到了河东地区的有力支持,就连丰州的河**才族首领王甲也能依靠河东与府州等地的有限支持在河套南面站住了脚,再不怎么怕朔州的契丹军过河来打草谷了。

定难军则依然是那么老套,夏州党项李氏已经多年不曾入朝,郭炜也知道自己是不太可能把李光睿召唤赴阙的,所以这些年也就没有自作多情了。唯一值得庆幸的就是,和他的死鬼老爹李彝殷比起来,李光睿似乎懒了许多,在朝廷正授其定难军节度使之后,已经有很久没有越境抢掠城镇了。

当然,定难军的抢劫行为大减,主要还是表现在朝廷收取了河东之后。从李光睿派定难军协助朝廷围攻晋阳,将石州的财帛子女抢掠一空开始算起,定难军已经不再东越黄河进入河东抢劫了,同处于黄河西岸的麟州和府州这样的夏州党项世仇都有一年多没有见到夏州兵的入寇了,就连延州北面都安宁了许多,只有西北的灵州、盐州等地还会时不时地报来戎兵洗掠边寨的消息,幸好这些年经庆州、通远军两地接济灵州的军粮从未出过事。

变动最大的还是关中以及秦凤一带的边镇,原昭义军节度使李继勋移镇彰武军,负责延州等地的安全,其实也就是重点防范北面的定难军,配合他的还有延州巡检使康延泽。

原静难军节度使武行德移镇河中府,接替四十多岁就暴卒的河中节度使杨承信;原永兴军节度使王彦超移镇寿州,接替病故的忠正军节度使魏仁浦;原凤翔节度使袁彦移镇大名府,接替回到洛阳养病的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原雄武军节度使韩通移镇京兆府,接替移镇的王彦超;殿前都指挥使刘光义得授雄武军节度使;殿前副都指挥使王廷义得授凤翔节度使;原洺州防御使郭进升节镇,正授静难军节度使。

原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陆万友落去军职,到鄜州出任保大军节度使,接替故去的白重赞;原渔政水运司副都点检石守信落去军职,到泾州出任彰义军节度使,接替故去的郭从义;原代州与三交口缘边巡检使崔承孝转任泾原巡检使,协助石守信镇守泾、原诸州。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