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广武城寨(1 / 2)

加入书签

白草口,勾注塞古道的北口,残破的古长城自谷口两侧山间蜿蜒而过,狭窄崎岖的关道至此慢慢变宽,发源于雁门山的一条小河自谷口向外流淌。光从地势来看,这里无疑是建立隘口的绝佳之处,不过如今周、辽两国隔山对峙,此地并无民户,大周要想翻修古长城、增设隘口都需要翻山,而且还要时刻面对辽军的骚扰,因而这类建设也就只好搁置了下来。

然而这样的地势对辽国自然是没有妨碍的,雁门山北麓乃是一片平坦的草原,民夫和各种建筑物资的调运方便得很,辽国的顺义军虽然不敢涉足雁门山直接在白草口建筑城寨将关道堵住,但是稍稍离开雁门山建设一座封堵关道的城寨却是没有任何难度的,于是在白草口外一里处就耸立起了一座条石与夯土交错筑成的广武城寨。.

大周永乐八年四月底,也就是辽国保宁八年四月底的时候,一支周军来到了白草口,依河搭建起一座营寨,封住了整个隘口,北面则正对着辽人的广武城寨。

广武城寨的辽军没有出来对周军的行动进行骚扰,原因自然不会是因为城寨没有南门,从东西两个城门出来也绕不了多少路,实质的原因自然是主持广武城寨防御的辽国顺义军节度副使兼朔州马步军都指挥使皇甫继勋对与周军进行野战完全缺乏信心,因而只能全心专注于守卫城寨。

如果说周人是以民夫为主来重修古长城的或者建立隘口的,那么皇甫继勋倒是不怕派兵出城骚扰一番。但眼下的局面显然并非如此。自从周主遣使送回赵阔并且严词切责辽国君臣,两国之间就处于一种剑拔弩张的气氛当中,随着周主亲率禁军离开洛阳向幽州进发,这样的气氛更是趋向了白热化。两国巡边的部队小规模冲突几乎就没有断过,如今来到白草口建立营寨的又是一支纯粹的军队,皇甫继勋才没有那么求战心切呢。

皇甫继勋不仅是没有求战心切,看着这支近在眼前的周军,他还感到了发自心底的恐慌——在当下的气氛,这支周军过来肯定不是为了重修古长城的,不是为了建设白草口关隘的,广武城寨的攻防战眼看着就要演。原本就是专门为了对付周军的攻城火器而修的广武城寨即将派用场,以前一直都对城防信心满满的皇甫继勋却开始心怀忐忑了。

西京道各部族精骑向西京集结,沿边城池由少量契丹军监督汉儿军坚守,不得向各城无谓增兵……从京那边传过来的诏令。光是这些可以公开到皇甫继勋这个级别的,就已经让他心中寒意陡生。

虽然说在南唐的时候老是打败仗,他皇甫继勋终归也还是一个将家子,自己也算得一员宿将了,固然不曾打得过周军。但是见识过的阵仗却是着实不少,把两国间的气氛、态势结合辽主的最新诏令一分析,一些事实就一清二楚了。

首先,两国之间即将爆发大战。主动方是周国,而且辽国君臣已经自居弱势一方了。如今周军进驻白草口。无疑证明了这一点估测,战争已经迫在眉睫。无法回避无力阻挡,只能硬起头皮来承受。

其次,辽国君臣对本方守住沿边城池的能力都已经失去了信心,“不得向各城无谓增兵”,显然不是为了降低对周国的刺激,毋宁说用另一种方式含蓄地表达了不向受到攻击的城池派出援军的决定,这些承担留守任务的汉儿军明显是被扔下来任其自生自灭的。

最后,隶属于西京道和西南面招讨司的各部族精骑都向西京集结,看起来似乎是要坚决保卫西京了,又像是要集中主力在西京等待与周军决战。不过他皇甫继勋又不是傻的,没怎么打过胜仗不等于看不懂战争部署,要是辽主真的打算让西京道的辽军主力与河东方向的周军进行决战,与其后退到西京大同府,何不如将主力前推至朔州、应州一线,反正辽人的骑兵并不需要依托城池,而西京距离雁门关也就是三百里路程,并不会明显增加周军的转输困难。

皇甫继勋认为自己已经看得很明白了,辽军这是打算把汉儿军扔到一个个城池中逐步消耗周军啊……至于亲信的契丹军,集结到西京只不过是第一步,若是前面守得住当然最好,若是前面守不住,南院大王耶律斜轸肯定也不会死守西京的,多半也不会在西京和周军展开主力决战,西京道集中起来的数万精骑定然会继续后撤,利用广袤的草原迟滞骚扰周军,直至周军的粮道因为大军深入草原而发生问题。

说到底,契丹人现在已经没有了和装备火器的周军展开堂堂之阵的勇气了啊……不过皇甫继勋对此也没有怎么鄙视就是了,既然当初他在獐湾被周军打得全军覆没,既然当初南唐军每逢决战必溃,他当然也就能够理解滹沱河谷那一场惨败对辽国君臣的心理冲击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