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毛文龙的政治遗嘱(1 / 2)
这种封锁显然不是袁崇焕个人的能力能做到的,从执行层面来说至少需要登莱文官们的全力支持,而且一贯什么事都要吵成一团的明末时代,封锁友军这种惊天大事居然没有被明朝中央的文官们打断,崇祯也没有制止,显然绝大多数人对封锁东江镇都是默认的态度.
毛文龙自己也上奏说:臣受数十疏捏谤以来,心如死灰。因圣恩未报,力疾以做未完之局,臣之愚忠也!非栖栖恋位也!可见当时倒毛是官场的一股流行风气,根本不是袁崇焕个人独出心裁.
事实上,毛文龙对自己的糟糕处境早有察觉,皇太极继位后,改变了努尔哈赤过去的做法,重用汉官,善待汉人,后金统治日渐稳固;不久后,崇祯即位为明朝皇帝,励精图治,锐意辽事,但性情过急。毛文龙在此一阶段改变反间策略,以投降归顺后金为饵,诱捕后金重要官员,希望邀宠于崇祯,于是有了与后金的书信往来。
世传毛文龙有七封所谓的“通敌书信”,其中一封还发自于毛文龙死后,但被硬说成是毛文龙写的。其余数封中,有一封为汉文译成满文,满文又回译成汉文,应有很大出入。另有二封盖有“平辽大将军之印”印信,但毛文龙挂印实为“征虏前将军”,而山海关总兵赵率教则挂平辽将军印,故有人推测可能是私章,但也未能拿出证据。
袁崇焕杀毛文龙,绝对不是个人的暴走,独断专行,而是有预谋,有后台,有同党的,他与内阁辅臣东林党人钱龙锡谈到平辽事宜,认为文龙“可用则用之,不可用则杀之”,主张“先从东江做起”,集中精力对付毛文龙
那么东林党人钱龙锡是什么态度呢,他没有出言驳斥袁崇焕,在袁崇焕封锁东江镇,杀毛文龙之后等时段也没有坚决反对——这在官场上基本可以认为是默认,甚至可以认为是纵容,当然说的更恶毒些,也可能是袁崇焕揣摩钱龙锡的心思的试探,钱龙锡借刀杀人而已.
更重要的是,崇祯本人对毛文龙是什么态度呢?从崇祯仅仅凭借袁崇焕五年平辽就委以重任,以及他当时的年龄来看,这个人偏听偏信非常严重,而且他还最喜欢和他老哥反着来——你重用魏忠贤这样大权独揽的宦官,我就坚决不用魏忠贤这样大权独揽的宦官.你在辽东主张正面防守,我就在辽东主张五年平辽.你大收工商税,我就大幅度减免工商税,让利于民!他对天启皇帝重用的毛文龙是什么态度,基本上也该清楚了.
毛文龙自己上奏陈述自己被诽谤,惶恐不安的时候,崇祯也没有拿出大力支持毛文龙的态度,显然,崇祯对毛文龙的态度也是相当负面的!甚至在袁崇焕杀毛文龙之后,崇祯也没有给毛文龙平反昭雪,可见在崇祯眼里,袁崇焕杀毛文龙是无用,跋扈,所以该死,不过毛文龙自己也是无用,跋扈,所以也该死!
当然崇祯对毛文龙的偏见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他当时才二十多岁,哪里知道毛文龙这种骚扰战术的威力——其实现在很多人还不如崇祯,越南战争的游击战把美帝都磨得没了脾气,不得不撤了出来,还不是觉得游击战没什么大用?脑子里停留在小青年的那种不钢正面不是男人的中二思维当中的还不是比比皆是?
而崇祯皇帝眼里,你毛文龙不敢和满清正面对敌,一年还要上百万的军饷,不是虚报冒领还能是什么?否则就无法解释,在失去毛文龙牵制,后金数次破口之后,崇祯也没给毛文龙平反,此时钱龙锡罢官,袁崇焕死,崇祯给毛文龙平反应该是毫无阻力了,他对毛文龙的真实态度可见一斑……
刘白羽给毛文龙一点一点分析了假如天启病故之后明朝会发生对他不利的诸多变化,毛文龙质疑一句,刘白羽就解答,说服一句,毛文龙的表情逐渐阴沉起来,毕竟他也知道反对他的文官也是相当多的,自己如果失去皇帝的支持,只怕相当的不好过,不过对于刘白羽种种类似神棍一样的预言,毛文龙还是不敢相信:
“即便信王登基,重用东林党,也不该用钱龙锡和袁崇焕两人啊!?他两人算不算东林,也还难说呢!”
东林中期的领袖钱龙锡不算东林党么?毛文龙发明历史么,刘白羽虽然有后世的历史资料,不过他显然对政治斗争不在行,只知道钱龙锡因为得罪魏忠贤被贬,就以为钱龙锡和魏忠贤势不两立,结果让毛文龙一解释,才知道此人和魏忠贤关系也不是那么简单的。
这钱龙锡也是一个妙人,开始和魏忠贤的关系相当的要好,天启四年杨涟等一大批东林被搞死了,钱龙锡却超升为礼部右侍郎。天启五年开始钱龙锡和魏忠贤闹矛盾,先调到南京任吏部右侍郎,六年削职回家,躲过了天启七年对阉党的清洗。魏忠贤倒台后钱龙锡入京成了东林领袖。
至于袁崇焕本人,按照东林党立魏忠贤生祠就是魏忠贤一党的宽松标准,基本上也就算是阉党了……
其实历史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一般来说,结合这个人的背景和实际情况,也就能推断出七七八八了.
从袁崇焕的角度来说,自己因为立魏忠贤生祠的原因,有被打成阉党的危险,出于自保,提出五年平辽的建议.而五年平辽又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就是五年消灭建奴,第二种就是议和.前者有分两种,一是主动出击打垮建奴[难度极高],二是先防守,先修好各处堡垒,等到时机消灭建奴,当然,人家建奴不是稻草人,努尔哈赤时代就曾经多次攻击宁远,关宁军只能守城,无力野战,为了修筑堡垒,必然和建奴要达成一定的默契才行.
而议和就更不用说了,袁崇焕毕竟是有过实际战斗经验的人,没有坚固堡垒在手,建奴随时可以撕毁合约,所以议和的前提,也是要修坚固堡垒的.
那么袁崇焕议和本身对不对呢?其实议和本身没什么问题,熊的战略是放弃辽东土地,修生养息,等待机会,孙的战略则是不和满清发生大的冲突,和满清拼国力消耗-----都是要修生养息的,和袁的议和没有本质的区别,在明朝财政困难,关宁军正面对决满清不堪一击的情况下,修生养息无疑是个正确策略.
袁崇焕议和的问题在于出于自保的私心,不顾一切的议和,一方面撤消了对蒙古林丹汗的支持,一方面有杀了坚决不和满清妥协的毛文龙,以为能换的满清对议和的支持,却没有想到满清两个大患被除掉之后,胃口大开的皇太极开始了破关的军事冒险,而且这次军事冒险暴露了明朝内地的军事实力还不如关宁军!
皇太极甚至准备守住关内的据点,准备随时推翻明朝,如果不是孙承宗力挽狂澜,证明明朝还有着击破满清留守偏师的能力,只怕明清易代就不是在1644年了!
袁崇焕和满清私下议和不成,反而造成了满清破口的大祸,应该说,袁崇焕死有余辜,但是背叛明朝是绝对没有的,因为袁崇焕时代的满清,其实就是一个巨型山寨,内部斗争激烈,满洲贵族的人身安全都没有保障-----蒙古尔泰就被皇太极陷害杀掉.
虽然皇太极赏识,提拔汉官,但是被提拔的汉官也只是分为两种,一种是被满清掠夺为奴,第二种则是被满朝革职之后再被满清启用,在任的明朝高官,投靠建奴的,是根本没有的.
而且袁崇焕本人的才能只是限于军事,也只是个要塞司令的才能,对满清来说,这样的军事人才实在是太多,根本不会受重视-----或许有人提洪承畴,但是洪承畴的人脉在满清夺取江山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这是靠着边事爬上来的袁崇焕完全无法比拟的.
而关宁军会不会作为筹码和袁崇焕一起投降呢,显然这也是不可能的.毕竟关宁军在明朝可以获得巨额的军饷——满清自己都没有如此高的收入,史实中,关宁军一直在明朝灭亡,走投无路的时候,才在投降满清和投降李闯之间选择了前者.
至于袁崇焕导致明朝多次被破口,几次围攻北京导致明朝灭亡的问题——其实这是不知道自从明朝中叶开始,土木堡之变也先围攻北京之后,嘉靖年间北京也被蒙古围攻过几次,其实大明朝围啊围的就围习惯了……还真不是什么动摇国本的大事.
至于很多友称赞的明朝有骨气,不议和这件事,我倒是想问一句,明朝议和,拿得出钱来么?议和本身不是问题,关键是象汉唐那样,议和之后励精图治一雪前耻,还是象南宋一样,议和偏安——这才是问题所在吧?
个人认为明朝真正灭亡的原因,一是财政问题,该收的工商税收不上来,加派又被大地主,大官僚转移到小地主和农民身上,造成民变不断,没了李自成,张献忠,还有孙可望,李定国,尤其是李定国在南明那种恶劣的局势下,以云南一地对抗几乎统一的满清,还打出了杀汉王孔有德,满王尼堪的战绩,要是让这货和李自成换一换的话——大明难道就能好的了么?
二是崇祯瞎指挥,很多人都说崇祯勤俭,勤勉——总之是有诸多美德的好人,但是要记住,崇祯的职业是皇帝,是领导者,重要的是领导力,他个人贪财,好色等等,都不是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