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6.第896章 募兵制的困扰(一)(2 / 2)
唐代府兵制在太宗和高宗统治前期曾经有效地实行,但自高宗后期以至武后时就逐渐被破坏,到玄宗统治时终于被废除。破坏的原因:战事频繁、防御线延长、兵役繁重。原来防戍有一定的番休期限,后来常被强留以至久戍不归,导致人民避役,兵士逃亡(兵募也是这样)。府兵地位的低落。唐初承前代遗风,对于卫士比较尊重,但到武后时,番上卫士往往被贵族官僚借为私家役使,导致社会上以充当府兵为耻辱。
高宗以后,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府兵征发对象主要是均田农民,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府兵征点制失去了赖以实行的经济条件。这样,玄宗统治初期,府兵逃散的情况日渐增多,以致番上卫士缺员,征防更难调发。
府兵制的前提是土地,需要拿出大量的土地进行分配,同时战争的规模不宜过大和过于频繁,所以唐中期时因为土地不足,战事频繁和兵源素质的下降,最终才不得不取消了府兵制。
在某些官吏看来,辽东半岛有实行府兵制的前提,首先辽东半岛还有大量的荒地没有开发,这些荒地足够分给作战的士兵耕种,同时辽东半岛大量的人口都是青壮年男子,根本不存在兵源的问题,不需要用高昂的薪金养活士兵,至于其他的理由还有很多,都是一些上不了台面的理由,只能私下闲聊谈谈。
还好,敬翔并没有采纳这些官吏的建议,而是把李烨的募兵制和官员的府兵制修改了一下,再次拿给李烨看,希望这种新兵役条例能通过李烨的审核。
李烨把敬翔的计划仔细的看了一遍,心中不由得苦笑,敬翔新的兵役制度有点像后世明代的卫所制,以军队的驻扎点给军队分配一定数量的田地,在平时士兵耕种土地,土地中产出的粮食作物全部归军队所有,不足的部分再从军费中划拨,这样极大的减少了军队的粮食供应,易兵易农战时和农忙都可以兼顾到,在敬翔看来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虽然敬翔提出了所谓的卫所制,但是也没有排斥李烨的募兵制,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并不是说现在什么办法就是最好,都是走一步看一步。敬翔也知道李烨的办法是最好的,但是募兵制的费用实在是太高了,以辽东半岛的经济实力来说,根本就没有办法再扩充兵力。
敬翔不管是采用什么办法,最终的目的和速拉丁一样,就是要扩充辽东半岛的兵源,从这一点来说,不管采用什么办法都是对的。
李烨是知道卫所制最后的弊端的,卫所制是明朝的最主要军事制度,为明太祖所创立,其构想正是来自于隋唐时代的府兵制。这些制度一开始都没有多大的问题,可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存在的弊端也随之爆发出来,最后和唐代的府兵制一样走向了没落。
如果是短时间实行府兵制增加兵源,也不是不可以,但是这样一来,辽东半岛官吏就会把眼睛死盯着府兵制,可能这种府兵制在李烨手中不会出现问题,可是以后呢,不要多长的时间,三十年、五十年以后,这种不适应战争需要的制度必将拖累辽东半岛,从而很快的瓦解辽东半岛军队的战斗力,李烨不可能让这种事情在自己的手上发生。
古代喜欢一天到晚讲究祖制,什么制度一旦形成之后,再想废除就会变得千难万难,子孙会背负着祖制的枷锁艰难的前行,李烨又何必把问题留给子孙去处理呢?
“敬兄,我们来算一笔帐,卫所制度要是能够推行的话,先不要讨论以后的事情,就看当下的情况。一个士兵最少需要四五亩土地,整个辽东半岛军队就需要近四十万亩,虽然现在辽东半岛不缺土地,但是加上士兵的家属呢?这个数字就可能会翻上四五倍,到那时辽东半岛是不是还有怎么多的土地吗”
敬翔傻眼了,这个问题自己还真的没有考虑过,“是的,一旦这些士兵成家立业后,土地的问题必然就爆发出来”。敬翔发生自己走进死胡同了,如果卫所制像李烨说的情况,卫所制的弊端和府兵制的弊端相同,最大的困难就是土地的问题,可以说府兵制最后的解体,就是因为无地可分,无法满足士兵对土地的要求,现在发现自己遇到了和府兵制相同的难题。
“郡王殿下,如果卫所制不能推行,募兵制的军费又没要着落,这件事情难道就一直拖下去不成吗”
募兵制高额的军费开支一直困扰着敬翔,敬翔不是不知道募兵制的好处,唐中期之所以能够推行募兵制,也是因为国库充裕,能够负担的起巨大的军费开支,所以推行起来没有受到什么阻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