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流通券(续)(1 / 2)
五味斋,“贵宾小院”主房内,黄州布坊东家共聚一堂商讨大事,此事古未有之,如今是开天辟地头一遭,大家都在静静听着上首一人说话。
“诸位,这是流通券的样张,请细细品鉴。”
王越说完拍了拍手,侍女们鱼贯而入,用托盘将一一份份印刷精美的纸张呈到各位东家面前,待得每个人手上都有了样张,他继续说道:
“黄州的布如今热销,各位东家每月出货都不下千匹,布要织得多,葛、麻就不能少,所以大量出布的同时还得大量购进葛、麻...”
王越在阐述一个事实:黄州的经济兴旺,布匹买卖首当其冲,随之而来的是大宗货物交易时付款的问题,钱帛用起来很麻烦,而这些钱帛的流通又大部分在黄州进行。
那么能否用一种替代物,替代铜钱或者布帛,在黄州各布坊或者其他行业中流通,方便大家做买卖呢?
向来“热心肠”的邾国公宇文温,如今便想出了个办法,用纸质的流通券,替代铜钱和布帛,在黄州西阳城使用,方便各家巨额金钱往来。
构想不错,但用纸来替代钱帛,当真是耸人听闻,各位东家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呃,从未见过如此为大家着想之人。
这是一个细致的构想,但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三,其一,用纸来做流通券,那面值是多少?其次,流通券的防伪问题;其三,流通券的发行由谁负责?
作为邾国公的代言人,王越给出了详细解决方案,他首先从一个典型的买卖说起。
一个荆州客商,组织船队运大量铜钱到黄州,在巴口靠泊后,雇装卸工卸钱,然后装上租来的马车,吭哧吭哧来到西阳城买布。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布坊这边要清点铜钱,数来数去数半天,然后搬运入库。
然后布坊收购葛、麻时还得搬出来,又是数来数去数半天交给供货商,供货商满头大汗把钱装了车,吭哧吭哧拉到附近书肆去买书,或者去买火腿、肥皂之类玩意,又是耗时耗力。
同样,那位荆州客商若是要买其他货物,也使得用车拉钱在城里到处转,和卖家交易时还得数铜钱,要么就称斤,一样的耗时耗力。
说白了就是麻烦,黄州布坊做买卖不收别处作为货款的布帛,用铜钱又破事多。
若是荆州客商在巴口把铜钱兑换,按着比价兑成流通券,在城里“流通”了一圈后,离开黄州时把剩下的流通券兑现,拿着铜钱离开,这可方便很多。
而各商家在城里的资金流转,有了流通券也很方便,只要大家都认可,那么各行各业都能从中获益,不用整日里浪费时间在数钱和运钱上面。
王越所说,各布坊东家都能理解,所以他开始解释第一个问题:流通券的面值怎么定。
很简单,以布为基准来定流通券的面值,也就是说流通券和黄州布挂钩。
一套流通券分八种面值,从大到小一次是“壹千匹”、“伍百匹”、“贰百匹”、“壹百匹”、“伍拾匹”、“拾匹”、“伍匹”、“壹匹”。
流通券一比一兑换与面值数量相同的黄州精织布。
黄州精织布有许多档次,流通券兑换有复杂花草纹的那种,这算是黄州布的特色之一,各家布坊都能纺织,市价在五百文一匹左右。
换句话说,面值“壹千匹”的流通券,可以兑换一千匹黄州精织布,而这一千匹布的价值大约是五百贯铜钱,一张“壹千匹”面值流通券的重量可以忽略,而五百贯铜钱的重量大约有两千斤左右。
悬殊的重量差,带来的是极其方便的资金流通,你说好不好?当然好,可凭什么?
“流通券要流通,凭的是信用!”王越大声说道,“凭的是在座诸位联保的信用,凭的是鄙号东家的信用!”
“鄙号倡议,各位东家联手,为这流通券联合担保,无论何种面值的流通券,在西阳城都能足额兑换黄州精织布。”
“只要能保证随时足额兑换的信用,客商们就会愿意使用,流通券就能够流通起来,为大家做买卖带来方便。”
王越开始细细解释流通券以布为兑换基准的好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