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二章 福兮祸所伏(1 / 2)
库房里,一根根银条码成银墙,在烛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耀眼的白光,宇文温看着这银灿灿的银墙,眼睛一花,仿佛看到了美好的未来。
随着海贸大兴,大量倭国以及美洲白银流入中原,这让银储量贫乏的中原开始流通白银,随着民间对白银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朝廷的货币单位,出现了“两”。
白银正式成为货币,因为输入中原的白银越来越多,出现了“物贵银贱”的现象,于是通货膨胀开始,物价明显上涨(以银价为参照)。
而越来越繁荣的经济,使得朝廷对于白银的需求越来越大,于是税制改革开始,百姓缴纳的赋税,由实物变成货币(白银)。
农民之前缴纳的赋税,为粮食、布帛、丝麻等实物,改制后,必须自己想办法将实物售卖,换得白银,上缴官府。
与此同时,身庸(免役钱)也得用白银而不是铜钱来缴纳。
在州县层面,田赋、劳役以及其他杂征总(编)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
所以,新法名为“一条编法”,又名“一条鞭法”。
税制改革,起初带来了不错的效果,然而随着时间流逝,其弊端造成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
田赋折价(钱)的做法,其实在以前就出现过,南朝建康朝廷,某些时候会要求百姓缴纳赋税时,把一部分实物(粮食、布帛)折价为铜钱再上缴,而铜钱还得是好钱。
然而,普通百姓很难获得好钱,所以将粮食、布帛变卖之后,还得用所得劣钱,去奸商那里换好钱,只有这样才能缴税。
于是,百姓受到的剥削翻了几倍,可能本来缴纳二石粮食就行,实际上却等同于要缴纳六石才能达到官府的要求。
同理,一条鞭法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而对于内陆地区的百姓而言,因为获取白银的途径很少,所以到了秋天收获时,为了及时向官府缴纳白银,不得不忍受奸商或者官商的盘剥。
可能农户本来缴纳二石粮食就行,当一条鞭法施行之后,在贪官污吏还有奸商的盘剥下,农户等同于要缴纳八石的粮食,等同于被敲骨吸髓。
丰收之年,农民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一旦粮食歉收,或者遇到天灾,日子就过不下去,大量农民破产,或者变成流民。
与此同时,随着海贸大兴,东南沿海地区因为“出口导向”,于是纷纷“改稻种桑”,不再种植粮食,而是种植桑、棉等经济作物,用钱买外地运来的粮食。
于是,东南地区的粮食产量逐年下滑,而大量涌入的白银,却开始渐渐退出流通领域。
原因很简单:劣币驱逐良币。
好铜钱被人窖藏,市面上流通的都是劣质铜钱,当白银进入中原,白银就是好钱,而铜钱就是劣钱,于是大量白银被人窖藏,退出流通。
然而“银本位”一旦出现,就没法改了。
习惯了白银作为货币的百姓和朝廷,已经离不开白银,但因为中原的白银产量很低,所以极度依赖海外白银的输入。
所幸,海外白银的输入量很大,即便很多白银到了中原后被窖藏,剩下的白银,依旧能勉强撑起货币的职责。
结果,皇上落水着凉,染病不治,皇弟即位,改元崇祯。
宇文温揉了揉眼睛,转回一旁的胡床坐下,端起茶杯喝了几口茶,再次看向白花花的银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