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三章 重建登莱(1 / 2)

加入书签

军演结束了,张楚对于演习的结果非常满意,新招收的士兵有了一定的战斗力,只要上几次战场就能成为合格的战士了。

谢琏回去也忙碌了起来,立即给皇帝写奏折,奏折中谢琏表示了对辽东战事取胜的强大信心,在山东叛乱之后他将重整登莱地区,并继续建造船只从海上攻击后金。随同奏折一起送过去的还有谢琏给皇帝的一封"密信”,这个密信也是相对于朝中大臣的,现在谢琏想要向皇帝汇报什么情况只能请张楚派人传送,他自己连一个纸片也送不出去。不过这个密信是谢琏心甘情愿给张楚看的,有些内容还是他们二人商议的结果。在密信中谢琏将张楚夸奖了一番,表扬他在这次平叛中巨大的贡献,同时强调这些山西兵在战斗中表现出了很强的战斗力,希望皇帝能同意再从山西征集一些饥民过来,在山东经过张楚训练后,用舰船运到辽东作战,既打击了后金,又减少了山西流贼的数量。这中间皇帝只要出很少的钱就行了。

皇帝接到谢琏的奏折也是犹豫不决,对于谢琏皇帝还是很满意的,没想到这次临时抱佛脚却找对了人,应急让他顶替孙元化不但在莱州坚守数月确保莱州不失,而且在脱险后没几天叛军就被消灭了。这表明他在忠诚度和能力上都没有问题,崇祯皇帝自己也很有识人之明才选出了这样的良才。当然也得感谢当时是选人去送死,朝臣们没人为自己的势力来争这个位置。

而对于谢琏关于反攻辽东的判断崇祯皇帝却不敢认同,大凌河之战祖大寿最终还是投降了,虽然用计逃回了锦州,崇祯皇帝表现出了少有的大度,对兵败城失的祖大寿没有处罚,还加封了他的官职,可朝廷又失去了在关外的一个战略要点。同时连累督师关外的孙承宗被文官弹劾丢了职位,只好告病回乡了,这时的对后金作战形势不容乐观。这时候还提收复辽东,还要重用被招抚的保安军将领张楚,崇祯皇帝没想通这个进士出身的谢琏怎么变得如此霸气十足了起来。难道被叛军围在城内几个月连性格都变了吗。

这事崇祯不敢和大臣们讨论,知道讨论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山东叛乱结束了,可朝中的大臣们早就乱成了一团,当初力主招抚的大臣们都来抢这叛军被打跑的战果,在莱州外围等了几个月的各路人马都说是自己逼走了叛军。这叛军能逼走早几个月前怎么不走,还是保安军的奏折比较客观,只说自己接收了登州等几个被叛军占领的城池,还说叛军退走全靠各路援军的努力。

可朝中的大臣对保安军就没那么客气了,各种弹劾保安军的折子已堆满了皇帝的龙书案,主要集中在说张楚越权擅断,不尊重上官。说张楚自己占领了叛军的地盘与他人刀枪相向不允许他人进入,张楚对比自己级别高的官员的命令根本不听从。

崇祯皇帝不愿承认这里边也有自己的责任,张楚被他下旨直接招抚就调到了山东平叛,委任了个烟台参将之职,按品序他应归登莱巡抚管辖。可登莱巡抚谢琏却被围在了莱城内,什么命令也发不出来。不过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张楚救出了谢琏,这下他有了直接管辖的上司,其他人也没法对他指手画脚了。

另外大臣们还拿了许多乡绅的状子告张楚为害乡里,插手乡间事物。大明的乡村一直处于一种由乡绅家族与朝廷官员共治的状态,在上交完赋税后官府很少管理乡村的事物。而张楚却要建立保甲制度,引来乡绅们的极大不满。崇祯知道张楚贼人出身,要是干点儿抢夺财物之事也不奇怪,可他看了半天状子竟然没有提到保安军有杀人越货之事。本来想下旨令张楚交出几个惹事的士卒来平息民愤,这下都可以免了。至于保甲什么的还真不是张楚的发明,大明早已有这种制度,崇祯皇帝还想强化这种制度,张楚竟然走到了前面。

现在崇祯皇帝可以商量的人只有大太监曹化淳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