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七十五章:可喜可贺(1 / 2)
说到此处,刘健倒是想起了一桩事来,他看着叶春秋,不禁微笑道:“不如老夫来考校考校你,若春秋去了辽东,这样的事,该如何解决?”
如何解决?
叶春秋倒没想到刘健在此时有此兴致,想了想,微微一笑道:“辽东沃野千里,实乃我大明粮仓,辽东那样的地方发生了灾荒,实在是匪夷所思,按理来说,这样的事是不会发生的,说来说去,还是因为辽东乃是都司所在,人烟稀少,绝大多数乃是军户,开垦出来的这么点儿薄田,一遇灾荒,立即折损无数,即便是丰年,也需朝廷从关内调拨钱粮接济,长此以往,明明这辽东的千里沃野,非但没有成为我大明的粮仓,反而成了负担,若想要根治这个问题,就是吸引百姓出关去,百姓出了关,就会开垦,人口一多,问题也就解决了。”
见叶春秋说得很认真,可以看出他并不是随口而说,刘健却是不由莞尔一笑,叶春秋这家伙,有时候真的很‘天真’啊。
大明的政治区域,大抵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布政使司制的行省,另一种则是都司制,其实都司哪里都有,就看朝廷偏重哪里了,比如浙江,它既有浙江布政使司也有浙江都司,可是大家习惯于称呼其为浙江布政使司,而辽东其实也有布政使司和都司,人们却习惯于称呼其为辽东都司。
这当然是有其根源的,绝不只是大家心血来潮,一般称呼其为布政使司的地方,说明这个地方是以教化和施政为主,所以关内的两京十三省,大多是以文官为首领,可是到了辽东、大宁、宣化等地,就全然不一样了,在这儿,因为他们主要的职责是守卫边疆,所以教化和行政的功能大大降低,一切的职能,都以军事为主,地方上的一切,都是围绕着都司衙门来进行,所以在这里,实行的是军事管制,因为如此,所以这里的人口,绝大多数是军户,每一个卫,每一所,都实行的是军事上的管制,关内的百姓,服役就是修河治水;而都司治下的百姓,服役就是当兵吃粮,或者是修筑堡垒。
原本刘健也只是好奇以叶春秋的才学,会在这件事有何见解,所以才对叶春秋有此一问,可叶春秋提出要迁徙大量人口去辽东,同时要以屯田开垦为主,却是刘健不禁有些失望了。
刘健倒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觉得叶春秋固有才干,可也并不是全才,在刘健看来,叶春秋的建议实在太不切合实际了。
你说吸引人口就吸引人口?朝廷固然可以强令百姓迁徙,可是会闹出多少的乱子呢?现在可不再是大明初年了,太祖洪武高皇帝想要迁徙就迁徙,也不是文皇帝的时候,一道旨意下去,朝廷便开始迁都。
既然如此,你凭什么就自信的认为百姓们会心甘情愿地出关?
更何况,之所以百姓不肯去辽东,只能让军户们去卫戍,也不是没有历史源头的,那儿毕竟太乱了,部族林立,且不说这鞑靼人时常入侵,就说辽东的大小部族数十个,时不时就会发生反叛,一旦动乱起来,有多少人头要落地?出关,对于绝大多数百姓来说,是一件风险极高的事,不到了万不得已,谁愿意出关去?
你即使逼着人把土地开垦出来,可又如何呢,到时候一次动乱,甚至可能是一次辽东军中的哗变,就可以将这东北江南之地,变作废墟。
谁都知道,关内的人越多,关外其实越稳固,可是这关外毕竟失去了长城的庇佑,风险太大了。
刘健倒是没有将心里的话说出来,只是含笑道:“嗯。春秋的精神可嘉,时候不早了,你下去吧。”
精神可嘉的另一层意思就是,你也只剩下精神可嘉了,至于你的意见和想法,呃……好吧,那就不予置评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