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002 长夜初临(1 / 2)

加入书签

chapter.002长夜初临

天光突然黯淡,晨间的薄雾还未散尽,然而黄昏的景象却悄然降临。而且天黑得有些突兀,仿佛有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伸出手遮天蔽ri。又或者如同快放的电影画面,洛绎才开始想黄昏从何而来,天就已经黑了。从晨光熹微,到天se薄暮,再到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还不到六分钟。

天再旦?洛绎这样猜测,不过这样的千年奇观,在九七年的时候,洛绎就已经见识过了。按常理而言,一个人的一生,是不可能两次看到天再旦这样的天文异象的。毕竟谁的寿命,也不可能有一千年那么漫长。

那么,这又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洛绎抬头仰望,漆黑的天空,给不出个答案。

在这一刻,无数人选择抬眼望天。在成年以后,这样稚儿般的举动,已经很少有人重复了。在这一瞬间,所有发生了突然间天黑这样诡异天象的地方,无数人因为这个举动,制造了无数场灾难。车祸仅是其中之一,有些时候,一个小小的失误,就会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然而真正明白这件事情背后部分真相的人,却已经无法只在乎现在发生的这些损失了。哈勃与赫歇尔空间天文台的地面监控人员,先后发现了在金星和地球轨道之间,一个巨大的引力场突然间形成。虽然还未探明,这个天文尺度的引力场,究竟代表着什么奇异天体,又或者什么天文现象,但它造成的影响,却已经实实在在干扰到了地球上,人们的生活ri常。

一个值得庆幸的消息是,现在这个引力场已经停止了增长,但即使是现在的规模,也已经叹为观止。它遮蔽了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太阳到地球的直she光线。因此而造成了在大约不到六秒钟的时间里,骤然天黑的奇观。事实上,这个过程远比在地面上观测到的要更快许多。在地球上看到的,还包括了大气散she光的延续。确切的数字是四分零五秒,也就是说,那个不明物体的确切位置,应该是在零点五个天文单位左右。

相对于它的尺度,另一个好消息是,它看起来密度很低,或者假设它的构成是某种星际尘埃,那么它应当是十分疏松的。当然也可以假设它是致密的薄片,那样的话,它的厚度可能还不到头发丝的百分之一。这也意味着,短时间里不用担心世界末ri,它的引力并不足以撕扯地球现有的结构,地质灾难的发生概率,并不会提升多少。

不过闹心的是,尽管地球并没有把这个神秘天体捕获为自己的卫星,但这玩意儿却相当固执地跟着地球移动。两者在绕太阳旋转的时候,几乎是同步的。尽管因为轨道在地球内侧,所以线速度可能低得多。但两者的角速度出乎意料的完全相同,这也意味着两者保持相对静止。除非地球君来一个突然加速或者减速,否则还真没什么可能,依靠公转来甩开它。而地球自转的唯一作用,就是换一批人体验被这玩意儿遮挡住阳光的漆黑白昼。而此时在另一面,真正的黑夜,反而因为星光的关系,所以更明亮一些。

那么它有什么用呢?地球君好像架子上的烤肉,不停翻面以均匀接受太阳光线的照she,就好像烧烤一样。然而正是地球君的“被烧烤”,才使得星球表面维持了足够的热量,使得生命可以正常活动。而一颗行星的热量来源,不外乎自身的灼热核心,来自恒星的光芒照she,又或者大质量天体的引力撕扯。又或者有一些自身质量足够大、有潜力成为新的恒星的气态巨行星,内部可能存在小规模的核聚变。至于还有一些倒霉催的,经常被无数陨石糊一脸的行星,那么撞击产生的热量,也是一种来源途径。

地球虽然有一颗铁镍熔岩构成的炽热核心,然而星球上的生命,最主要的热量获取方式,依旧来自于一个天文单位以外的那颗恒星。虽然太阳离我们很远,然而一年中多数的时间抬头可见,存在感可不低。如今太阳和地球两者之间第三者插足,影响可不仅仅只是天黑而已。今天突然间天黑造成的意外另算,天黑需要的照明用电另算,其实更大的问题,还是阳光本身。

阳光乃万物生长之源——这不是句空话或者废话。这世界上虽然总有一些奇葩,要靠其他的能量来源维持生计,但主流的生命,依靠的仍然是来自阳光的能量。每个人都耳熟能详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产量最大的有机物合成方式。阳光的能量,通过食物链,在地球的生物圈之中流转,我们每个人都从中受益。

在失去太阳这个最大的能量供应商之后,首先面临问题的,其实是农业生产。现在的种植业,对于阳光的依赖,依旧还很严重。室内农场通常仅仅用于培育特殊作物,或者在特殊的地区,作为补充手段,所占份额极其有限。或许可以给农田架设相关的设备,给露天种植业生产,像室内农场一样提供模拟自然光照。然而消耗的电力,同样需要得到补充。chao汐能、水力、风力、核能都可以用于发电,然而矿石能热电厂,依旧是目前的主流供电方式。而这将加速地球现有矿物资源的消耗。

如果说能源消耗仍然可以算是远虑,那么一段时间得不到光照,地球自然绿se植被的枯萎,则算得上近忧了。光合作用的副产品是氧气,大气成分之中的含氧量是一个脆弱平衡,骤然失去大部分的氧气来源,地球的生态崩溃几乎是必然的事情。而在那之前,很可能我们就得依靠化学制氧呼吸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