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六章 北访(上)(1 / 2)

加入书签

冀州战事僵持的时候,幽州已经初步稳定了下来。除了张郃率领一部兵马前往辽西令支收拾公孙氏的残余,其余各军要么返回驻地休整,要么随徐荣南下冀州。

刘和已经处理完了手头上的事情,他是个闲不住的人,呆在蓟城等着过年不是他的风格,于是便乔装打扮一番,带着郭嘉、田畴、徐晃和慕容平几个,出了蓟城向北而行。

一晃离开幽州已经两年,刘和当时走得匆忙,来不及将广阳郡的北部和渔阳郡的北部仔细转上一遍,所以对于那里的真实情况并不掌握,只是时常听说渔阳郡和右北平郡北方一带的乌桓人喜欢闹事,至于具体闹事的原因,并没有实际掌握。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刘和当初离开南阳时送给屈蒙的话,虽然剽窃于后世某位大家的诗文,但其中蕴含的道理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颠扑不破。

幽州北部各郡内附的乌桓人始终是个问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始终如芒在背,让刘和无法将全部心思放在南下和西进上。而且乌桓人与鲜卑人还不同,跟幽州的关系错综复杂,既不是绝对的盟友关系,又非完全的敌对关系,因此不是简单的杀光或者优抚就能解决。

以刘虞这样的内政高手,尚且无法彻底解决边患问题,只能采取绥靖的办法来拖延,可见涉及北方游牧民族的问题解决起来有多么的棘手。

刘和要外出微服私访,刘虞本想阻拦,可刘和说明他的目的之后,刘虞也就勉强答应。为了保证刘和的安全,刘虞不仅让儿子带上了史阿和丁况师兄弟两人,还让徐晃和慕容平二人扮成家将护卫在刘和的身侧,更是从护卫中挑选出一百名身手厉害的卫兵扮成家丁随刘和出城。

时间已是十一月的中旬,扮成富家公子哥的刘和在家丁们的簇拥下从蓟城直奔蓟城西北一百二十里外的居庸关而来。

熟悉幽州地形的田畴向刘和介绍说道:“居庸关位于广阳郡、渔阳郡和上谷郡的边界上。是内长城出入西北的重要门户。居庸关之得名,始自秦代,据传是秦始皇修筑长城时,将囚犯、士卒和强征来的民壮徙居于此,所以取“徙居庸徒”之意。越过居庸关向北,就是居庸县,那里便是乌桓酋长那楼的地盘。”

刘和点头,问田畴:“子泰不妨仔细将上谷、渔阳、右北平甚至辽西乌桓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跟我和奉孝细说一番,我现在有点弄不清他们当中既又投靠我们的,又有作乱的。还有投靠鲜卑人的,还有投靠公孙瓒的,怎么如此之乱?”

田畴沉吟片刻,整理了一下头绪,然后说道:“既然公子想要听得详细一些,卑职便从乌桓人的初始开始说起。秦末汉初之际,匈奴王冒顿单于在北方击败了东胡,于是东胡人北迁至鲜卑山和乌桓山,从此各以山名为族号。分别形成了鲜卑人和乌桓人。所以最初的时候,乌桓人和鲜卑人其实是同源同种,只不过因为迁徙地的不同,而形成了两个种族。实际上都算东胡之后。”

“武帝元狩年间,骠骑将军霍去病进攻匈奴左地,为了防止乌桓人暗中协助左匈奴,于是他将乌桓人迁于幽州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五郡。置护乌桓校尉府以加管理,使之与匈奴人隔离,从此世代居于幽州北部。百年之后。王莽篡政,下令乌桓各部落不得再向匈奴人缴纳皮布,并且多次强召乌桓骑兵讨伐匈奴,甚至以这些士兵的妻儿为人质,动辄威胁杀害,结果导致内附的乌桓人与大汉反目,于是倒向了匈奴。”

刘和听到这里,骂了一句“王莽这个蠢材,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田畴接着说道:“光武帝中兴大汉之后,十分重视幽州北部的乌桓人,他对乌桓各部采取了优抚的策略,并且允许他们部分迁往内长城定居,驻牧于辽东属国,因此大部分叛汉的乌桓人又归附了大汉。大汉得到乌桓人的投靠,在建武二十二年趁着匈奴内乱之时,征调乌桓骑兵一起进攻匈奴,结果把匈奴人赶出了大漠以南。因为乌桓人在此役立下大功,武帝于是允许他们继续南迁,而他们原来的居住地则为鲜卑人所占据,一些不愿意南迁留在塞外的乌桓人,则依附了鲜卑人,之后时常帮助鲜卑人攻击大汉。”

刘和听到这里,自语说道:“难怪途径并州界休时幽州骑兵当中的乌桓人杀南匈奴人那么狠,原来这两族的仇恨早已是不死不休!这倒是个好事,看来以后还要大量征集乌桓人入伍,用他们来对付并州的南匈奴人和河西的羌人,最合适不过!”

郭嘉出语提醒刘和:“世仁不可想得如此简单,对待乌桓人且不可重蹈王莽当初的错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